下班的路上,只要你通过手机启动“回家模式”,轻轻按一下按钮,家里的空调会自动调节好温度,吸尘器会自动打扫好房间……这样的生活,并非遥不可及,中山大学数字家庭建设让这一切变得触手可及。
在中山大学国家数字家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罗笑南主任向记者介绍,中山大学以数字电视为核心、以互动服务为导向,开创了数字家庭的“岭南模式”:一根主线将数字电视和外部网络连接,在家庭内部和其他数字终端,如冰箱、空调、诊疗器等实现资源共享,只要按按手里的遥控器,或者在交互模式下用手势操作,就能实现与整个网络系统的互动。目前,广州大学城的数字家庭孵化基地已经被国家工信部认定为“国家数字家庭应用示范产业基地”,聚集了230多家高技术企业,数字家庭也已成为广东省发展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行未来数字家庭的研发,只是近年来中山大学产学研合作的一个方面。”中山大学主管科技的副校长徐安龙告诉记者,“近5年来,中山大学共承担教育部、广东省产学研合作项目169项,牵头组建或参与产学研创新联盟14个,参与了23个产学研示范基地的建设,搭建了高校为国家目标和地方需求服务的大平台。”
为了促进产学研合作,中山大学创新科技管理机制,针对应用研究与产学研合作,特别提出以企业对项目的研发投入、专利及专利技术的转化、科技服务的社会效益作为评价应用研究的重要指标,给予应用研究在经费管理方面的“国民待遇”。学校突破传统的科研用人机制,专门设立了200名专职科研编制,免于教学工作量和论文的考核,重点支持应用研究、交叉学科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充实产学研合作的一线队伍。这种机制大大激发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中山大学强调保障发明者的利益,强调成果转化而产生的社会效益,而不看重转让为学校带来的直接经济收益。校方还实行“两个三七开”的利益分配机制,也就是在科技成果转化的利益分配中,发明团队可获得70%的利益分配,第一发明者又可分享其中70%的利益分配。
在中山大学与广州市花都区共建的国光电子与通信研究院,记者见到了电子与通信学院院长谭洪舟教授,自2008年研究院成立以来,他一直是学校花都区两边跑。短短两年时间,研究院依托学校信息技术、计算技术、物理工程等重点学科,在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空港物流、皮革皮具等花都区的多个优势产业开展深入的产学研合作,有效扩大了花都区的产业化规模,已逐步形成消费电子技术支持中心和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区域性核心技术公共创新平台。
像谭洪舟这样长期直接在地方蹲点的教授,中山大学还有不少。目前,该校与深圳、广州、珠海等9个城市建立了市校战略合作关系。中山大学采用“一市一院一人”的做法,结合广东各地市的具体需求,从学校层面整合1至2个应用学科优势资源,对接一个地级市的产业需求,并派1名科技人员到该地挂职,推动市校的全面合作。如与深圳市的合作,重点整合学校在电子信息领域的优势力量对接深圳的产业需求;与珠海市的合作,重点在海洋生物、海洋资源利用等方面整合力量。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