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工作部署
(一)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本着全面建设、均衡发展的原则,加大全省特别是农村和偏远地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终端设施普及。积极推动河南教育科研计算机网在县乡两级的接入,努力实现计算机网络、广播电视网、电话网等各种网络的互联互通、无缝衔接和相关服务的有机融合,形成覆盖城乡校园和社区教育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力争到2015年,所有中小学全面实现“校校通”,全省普通高校生机比提高至5:1,中小学生机比提高至10:1,100%的城市中小学和80%的农村中小学实现多媒体设备进课堂。推进数字化校园网建设,全省普通中小学的校园网普及率提高至30%,普通高校和职业学校校园网普及率提高至100%,有条件的学校建成无线校园网。依托河南教育科研计算机网,组织一批信息技术力量较强的高等院校,积极开展网络应用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构建省级信息化应用支撑平台,最大限度发挥网络效益。
(二)教育信息资源与平台建设。
通过引进国家资源、共享合作资源、购买急需资源、开发特色资源等手段,建立一套科学、合理、有序、高效的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建成以河南省教育资源网为核心,以基础教育资源库、中职教育特色课程资源库、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高等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库、数字化实验室等资源库为基础,多学科、多层次、智能化、开放式的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库,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
利用网格、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学术带头作用,建立覆盖全省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学生、教师等基础信息的教育信息基础数据库、教育管理与政务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信息化支撑系统、电子政务系统,数字化终身学习支持服务平台等各种应用系统,加强数据统计分析、综合利用和数据共享,为教育管理和宏观决策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切实提高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能力。
(三)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建设。
(1)建立开放的、多层次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培训体系。按照全面提高与重点培养相结合的原则,加大对普通教师和专职信息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培养一批教育技术专业骨干,提升他们对信息环境下教育教学方式的探索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能力、网络信息资源的获取能力、教育信息环境的管理能力。
(2)开展基于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以视频公开课为突破口,积极探索以教材多媒体化、资源网络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教育教学模式,形成一批教学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引领、带动各级各类学校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多形式提升师生的信息素养。组织开展全省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教师自制多媒体教学软件评比活动,调动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积极性,提高教育技术能力和水平。多形式开展学生信息技术教育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教育信息化标准与规范体系建设。
建立与国家教育信息化标准规范相衔接、符合我省实际的教育信息化规范体系、数据体系和科学规范的管理运行机制。制定河南省教育信息数据体系规范,定义数据标准,确定数据采集、加工、交换、使用及网络运行、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等规范,编制各项标准及其实施要求,形成我省教育信息标准体系。加强教育技术应用指导,构建省、市、县(市、区)、校四级教育技术支持服务体系,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技术设施的使用、维护和管理提供技术保障与支持服务,提高应用效率和效益。
(五)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建设。
按照区分层次、突出重点的原则,加强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建设,建立覆盖全省教育系统网站的安全响应机制,及时更新完善软硬件防范措施,具备防范各种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确保数据和信息安全。
(本文系教育信息化工作座谈会暨2011年全国电化教育馆馆长会议交流材料)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