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初具规模。近年来,河南省通过引进、整合、研发、共建等多种方式,推动教育信息资源建设。
在高等教育领域,按照“整体规划、合理布局、相对集中、联合保障”的建设方针,构建网络公共服务平台,推进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已建成基于河南省教育科研计算机网,由30余台高中档服务器和存储设备构成的HALIS网络公共服务平台(HALIS网站)和共享资源数据存储局域网,存储容量已达35TB。为全省高校图书馆提供共享资源数据长期保存、镜像数据库检索与网络信息服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将河南省具有代表性的9所高校图书馆馆藏书目数据进行整合,构建了省级高校书目数据中心和《河南省高校联合书目数据库》;成功组织了超星、维普、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EBSCO、Springer等涉及面广量大、使用效益高的17个中外文数据库的集团采购,累计购买中文电子图书25万余种、中文全文电子期刊8000余种,外文全文电子期刊8200余种。
在精品课程建设上,投入专项资金,建立了河南省精品课程网站,构建了统一的省级精品课程共享平台,形成了以校级精品课程为基础、省级精品课程为骨干、国家级精品课程为龙头的三级精品课程建设体系。全省高校共建成校级精品课程2000多门,省级精品课程53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95门,其中本科精品课程40门,高职精品课程52门,网络教育精品课程3门。精品课程的建设,推动了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和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改革,促进了课程建设质量的稳步提升。
在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领域,相继建成了河南省基础教育资源网、河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等资源网站。省基础教育资源网课件等条目类资源拥有量达到12万条、950G,《教学大师》等主题资源超过300G,仿真实验400多个,电子图书10万册,电子期刊600多种,电子报纸300多种,论文2000多篇。内容覆盖基础教育各个学科,对应文字教材大部分主流版本,为广大中小学教师浏览、下载、使用教学资源提供了更多、更好的选择。
6.教育信息化应用不断加强。随着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和信息化资源的日益丰富,教育信息化在各领域应用迅速推广。河南省已有26所高校建有数字化学习平台,27所高校建有办公自动化系统,19所高校建有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系统,50所高校建有数字图书馆系统,另外,教务教学管理系统、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后勤管理信息系统、校园一卡通等教育信息系统也相继在各高校建成并投入使用,基本实现学籍管理、课程管理、学生档案管理、教学评估、学生信用管理的信息化。
作为河南省唯一一所具有现代远程教育资质的院校,郑州大学积极探索远程教育的教学规律,不断总结办学经验,逐步探索出一套适合成人自主学习的远程教育教学模式,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依照“网上学习为主,面授教学为辅”的策略组织教学,已设立校外学习中心67个,管理中心5个。招生范围从河南一个省扩大到浙江、云南等11个省份。已建设远程教育课程610余门次,多媒体网络课件17000多学时,在线自测题近13万道、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存在问题
经过近年来的不懈努力,河南省教育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从总体上来看,与经济发展和建设“人力资源强省”的迫切需要相比,与教育信息化发达省市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平衡。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约,我省区域、城乡、学校之间信息化发展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农村中小学和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落后,教学手段陈旧,计算机普及率低,日常运行和维护困难,使用效率低。
2.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不健全。现有的教育信息化标准缺乏全面性、系统性和一致性,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条块分割,大部分应用系统自行建设,自成体系,以致标准不一,优质资源无法充分共享,应用水平难以提高,信息资源的统筹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3.教育信息化人才缺乏。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高、中级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欠缺,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素质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要求,部分教师和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能力有待提高。
4.教育资源的建设与使用存在脱节。由于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易学好用、高效多能的平台工具型教育软件,信息技术为社区、为广大农村、为全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不足,教育电子政务的应用与教育管理现代化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