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历史生命力强大
与视频课程目前拥有的脆弱体制基础相比,课堂教学的体制基础依然坚固强大,并且还在不断增强。就中国的情况而言,这一体制基础形成于蔡元培担任首任“教育总长”以来发起的教育体制重建努力。在这一几代人持续推进的体制建设过程中,课堂教学一直是最基本的教学形式。即使是从空间、制度和技术上不断进行教学改革,也是为了切实完善课堂教学,使师生可以在更好的环境中学习现代文理科知识,共同为中国实现富强与文明,发展现代中国学术与科学。
从蔡元培、胡适等探索将现代课堂教学与书院师生亲密交流的组织形式整合起来,到叶企孙先生作为清华理学院院长,亲自研究、优化清华礼堂的物理构造与声波状况,再到各科教授自觉引入“习明纳”(seminar)、“田野作业”(fieldwork)等教学形式,都反映了中国现代教育体制形成期间为完善课堂教学付出的改革努力。这当中出现过失败,尤其是1922年前后几年,更是如傅斯年批判的那样,出现“五花八门”的过于重视教学形式改革的运动,以至于脱离国情和教育的学术救国宗旨,严重扰乱此前形成的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但这些局部的形式主义改革并未影响当时体制建设的主流走向和课堂教学的基本地位。
近三十年中国教育体制改革所取得的成就集中表现为重建并逐步增强了蔡元培以来几代教育家缔造的体制基础,其宗旨仍是为了建设富强、文明的现代中国,基本的教学形式也依旧是课堂教学。而且与民国时期相比,当代中国课堂教学的体制基础在规模、人员、经费和设施等方面,还变得更加稳固强大。“才刚刚起步”的视频课程建设固然也凝聚了不小的推动力量,包括教育部牵头、国内著名高校主动参与以及以三家网站为代表的“社会参与推广”等,但这些力量即使发挥到极致,也不可能超越课堂教学近百年积累的体制基础。更为重要的是,中国近百年的课堂教学发展已经形成某种历久弥新的内在生命力,它来自于现代中国教育几代开拓者卓越的学术、思想与人格魅力,至今仍活跃在当代中国优秀教师的言行举止中。只有在课堂教学的现场中,学生才可以亲切感受这种卓越的学术、思想与人格魅力。
从这一意义上讲,真正的问题绝不是视频课程能否超越已有的教育体制与课堂教学,掀起一场新的“教育革命”,而是如何借助这一新技术,探索进一步完善当代课堂教学的可能途径,激励更多学校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是MIT OCW计划的用意所在,或许也应成为中国视频课程建设的基本宗旨。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