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快递:
经历过以基层的自发探索为特征的被动适应阶段、以各类“红色网站”的建设为特征的主动应战阶段和以综合性网络社区的发展为特征的自觉深入阶段,十年的高校网络思想教育工作实践启示我们: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要不断适应变化、发展着的育人环境;深入开展网络思想教育的研究,关键在于把握网络思想教育的特点。
1994年,我国正式成为接入国际互联网的国家,从此开启了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新历程。十年来,我国高校网络思想教育工作实践大体经过了三个时期:以基层的自发探索为特征的被动适应阶段;以各类“红色网站”的建设为特征的主动应战阶段;以综合性网络社区的发展为特征的自觉深入阶段。
初步探索(1994—1998)
信息网络硬件建设快速发展,教育软环境尚未形成;青年大学生在互联网使用上走在前列,受到来自网络负面影响的强烈冲击;网络思想教育实践在被动局面下初步展开,“防、堵、管”是主要的工作对策;网络思想教育研究内容的重点在于应对策略。
被动局面下的“防、堵、管”
随着1994年10月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建设的全面启动,高校校园网的建设与应用初步展开,一些高校的大学生自发行动起来,在学生会、学生科协的组织下建设了一批以宿舍楼为单位的局域网。1995年8月,水木清华BBS网站开通,这是中国大陆第一个国际互联网上的BBS站点。
大学生在网络使用上的超前性,不但体现在他们使用互联网的热情,而且还体现在他们的网络使用意识。一些研究者认为,网络时代下的大学生在传播媒介的使用、信息意识和国际视野上超出了他们的师长。
与之相伴随的,则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强烈感受到的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巨大挑战。一是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信息素质不足,对网络知识和技术了解不多,上网经验少,对学生网络行为和思想心理特点缺乏认识;二是网络信息传播使得学校思想教育工作的信息权威地位受到挑战,对信息传播的有效控制变得困难起来,面对大学生注意力向网络转移,正面的宣传教育缺乏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的网络载体;三是大学生们面对空前自由的网络空间,受到多元文化的强烈冲击,思想意识、道德心理和行为方式不确定性增大。
基于对高校网络化发展,以及大学生网络行为和思想观念变化的思考,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关于网络思想教育的论述,在1997年前后开始出现。这一时期理论讨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互联网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方面,特别关注了网络对于大学生政治观念、道德和心理方面的危害性。如一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及时关注“信息高速公路”对高校德育的挑战,提出必须重视网络上的安全和犯罪问题、西方意识形态和文化渗透、信息污染等问题,关注网络给高校大学生道德状况带来的影响等。
在此基础上,研究者们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一是“防”,国家要建立健全法律和规范作用,监控网络信息和行为;学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管理,防止网络危害。二是“堵”,堵住有害信息的传播,学校要审查、控制网络信息的内容,运用技术手段阻止不良信息进入校园。三是“管”,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行为管理,开展正面的宣传教育。
主动应战(1999—2000)
1999年中共中央下发《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和2000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推动了网络思想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信息网络硬件建设不断成熟和完善,以校园BBS、学生网站为主要形式的校园网络媒介发展较快,各类红色网站应运而生,主动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成为网络思想教育工作实践的主要内容;网络思想教育理论研究已经在一些局部领域首先得到展开,重点集中在网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介体的研究方面。
主动建设下的校园网络媒介发展
这一时期,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的高速主干网建设顺利完成。到2000年年底,CERNET连接了800多个教育科研机构,覆盖了全国150个城市,用户超过500万人。以此为基础,一些高校实施了包括教学楼、办公楼、图书馆、实验室、教职工宿舍和学生宿舍在内的校园网建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开始主动走上网络,开辟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
1999年4月,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汽71班”党课学习小组,在一台宿舍楼联网计算机上推出了班级的共产主义理论学习主页,起名“红色网站”。这一新生事物为互联网上开展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提供了重要启示,开拓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空间。2000年前后,在许多高校的校园网上,一批承担网络思想教育的红色网站纷纷建立起来。不断壮大的红色网站构成了高校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网络阵地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与此同时,校园BBS也逐渐成为吸引和凝聚大学生群体交往以及信息交流的重要网络媒介。在这一时期发生的几起具有较大影响的突发事件中,校园BBS显示出在消息扩散、舆论动员和“网络串连”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的推动下,一些高校党委成立了由网络建设、宣传教育、学生工作及网络技术等有关部门组成的专门机构,加强对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的领导;建立了相应的管理体制,投入了专门的工作队伍和经费设备;开设了网上党校、网上团校,设立理论学习、时事政策、两课辅导和答疑、心理咨询、学生生活服务、校务公开咨询等网站。
随着校园网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网络思想教育的研究进入到一个新阶段,研究者更加关注网络给思想政治教育所带来的机遇和条件,一是在理论认识上不仅仅局限于对网络负面影响的分析,更强调了思想教育进网络的必要性。二是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的原则,如完整性原则、积极性原则、主动性原则、参与性原则等。三是探讨了思想教育进网络的方法和形式,提出在内容上要做到动起来、活起来、实起来,在形式上合理布局、精心设计各个板块等。这一时期网络思想教育的实现形式成为关注重点。
自觉深入(2001—2004)
高校校园网络建设与应用更加成熟和完善,大学生的主要网络行为逐渐形成校园网络依赖,校园网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显著;网络思想教育实践拓展到综合性的校园网络社区建设,网上教育逐渐与网下教育相互结合,形成联动协调的教育格局;网络思想教育研究进入到一个比较全面的发展期,网络思想教育理论体系的建构成为研究的发展趋势。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