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笔花拼贴的皮影画、易拉罐做的沙发、泡沫板做的“中国龙”……这一件件充满创意的作品,是贵阳市南明区解放桥小学第六届科技活动节暨科技创新技能大赛的参赛作品,从2001年起开展的校园科技活动,使该校涌现出大批勤学善思的学生,科普意识深入人心。
在南明区,类似的科技活动层出不穷。自2005年被批准为第三批“全国科普示范城区”创建单位以来,该区以创建为契机,以提高市民科学素质为抓手,广泛开展社会科普宣传和培训活动,加大对青少年的科普教育,并利用辖区高校和科研单位密集这一优势,建立了不同类型的六大科普教育基地,全方位构建南明科普教育网络。
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普宣传活动,不仅有利于提高公众科学素质,还有利于形成了科学、文明、健康的社会风尚。近年,南明区定期组织开展“科技活动周”、“科普活动日”、“五下乡”、科技进社区、送科技图书、科技培训等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以2005年为例,共组织开展科普宣传100余次,组织开展消防科普培训、农村妇女“非农”技能培训、农业技术培训、节能知识培训、安全科普教育培训、知识产权培训等395期(次),4万多干部群众受惠,真正做到了把“科普宣传触觉”延伸到基层,对市民点对点进行宣传科普,取得较好的社会宣传效果。
南明区一直把科技教育作为加强青少年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坚持科技与教育相互渗透、共同进步。每年定期组织开展青少年科技活动月主题活动和少年儿童“奇思妙想、体验科技”创新比赛。此外,流动人口子女科普教育也是该区科普工作者关注的重点。从2005年开始,南明区科协向贵阳市科协租借“科普大棚车”,并将“科普大棚车”开进贵阳兴国学校、营盘路小学和贵阳望成学校三所流动人口子女学校。通过让同学们观看、触摸、亲自动手实际操作“科普大棚车”上先进的科学仪器,增加他们的科普知识,激发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动力和热情。目前,该区青少年科学普及率达到了100%。
近日,南明区组织136个社区(村)委员到南明区科普消防基地参观培训。他们通过亲自操作119模拟报警系统,参与家庭电源和厨房火灾隐患解除、选择灭火器进行灭火和组织安全逃生等活动,增强了火灾防范意识,为今后在社区中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检查、报警、组织群众铺就和逃生奠定了基础。从2005年开始,该区就先后与省林科院、省气象站、贵州消防教育馆联合建立“南明区林业生态科普教育基地”、“南明区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南明区消防科普教育基地”,并分别与贵阳学院、省地化所联合建立“青少年科普教育培训基地”,今年4月,又与贵州省科技馆联合建立了科普教育基地,形成了不同方面教育内容的六大教育活动基地。南明区结合各基地的特色,积极组织开展主题科普活动,极大地方便了辖区内不同年龄层次和文化层次的群众参与科普知识的普及和学习。
目前,南明区80%以上的街道均开设了科普活动室、科普图书室、科普学校等科普教育场所,151个社区(村)均建立了科普小组,17个乡、办事处均建立了科协组织,形成了全方位的科普教育网络。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