窥探校园网络应用
关于校园社交网络,尚未形成明确的系统设计,尚处于多个侧面尝试的阶段,因此,设计几个应用场景,来窥探其中的奥秘——
场景一:教师甲从知识库里看到一篇好文献,加了几句公开的点评;A同学在"闲逛"时看到这个评论及文献,很感兴趣,对教师甲加了关注;教师甲公开的学术活动A同学都旁观了,有体会时还发发评论;久而久之,教师甲发现了A同学挺有见地,邀请其加入自己负责的一个"学术圈";A同学有了和学术圈中老师、同学直接交流的机会,研究兴趣和能力得到提升,推研时决定报考教师甲的研究生;面试时A同学对教师甲的科研方向非常熟悉,表现出强烈的研究兴趣与潜力;教师甲看淡学分绩选择了A同学......(思考:A同学成才的概率是否会提高?教师甲工作的效率是否会提升?科研与人才培养是否会相长?)
场景二:某中学校长到京出差,行前通知了其校友B同学;B同学在校园社交网上一搜,发现中学毕业于母校的老师、学生居然有几十个;社交网上一沟通,响应者众;于是,中学校长得到热烈欢迎;从此,网上网下活跃着又一个校友圈子;从此,该校招生不用操心……
场景三:新教师乙到校报到后,获得了电子身份;上网一搜,找到了学校机构知识库中很多与自己研究兴趣相关的文献;通过文献了解到相关的研究者,又通过这些研究者发现了几个与自已相关的学术圈子;很快,教师乙融入到学校的学术大环境,找到了合作者,找到了契入点,不用担心重复别人的路。
场景四:研究生C同学要开题了,导师给了一个很新的方向,C同学一时摸不着门;借助校园社交网络,C同学搜索到几个做相关研究的教授;从这些教授阅读过的文献中,C同学找到了该研究方向的研究热点;通过对这些热点的论文的研读和分析,C同学找到了课题研究重点,开题报告得到了导师的夸奖。
场景五:新生E同学接到入学通知书,通知书附有数字校园的帐号。E同学登录后不仅知道了所有新生到校所需要的相关事项;同时系统自动指引加入该校的家乡同学会、介绍同一高中或者同一城市该校的新生名录及新生论坛等,于是E同学马上组织了一场线下的新老同学聚会,提前融入校园(本场景由金智教育副总裁史鸣杰先生提供)。
场景六:教师丙工作很忙,经常脑子里冒出一些好想法,可一忙就忘了;自从有了校园社交网络,有了火花就随手发一条微博;一段时间后,花上半小时整理一下,就是一篇高质量的学术博文;几个月下来,积累了好几篇博文,花一个周末提炼、提高,写出了一篇高水平论文;这是典型的碎片时间高效利用。
场景七:F同志,男,才子,在校园社交网络中非常活跃,参与多个社区,拥有众多粉丝,也有很多次深入的辩论;一日,在食堂就餐,一女生在对面落座,一抬头,双方同时激动地喊出"你就是某某吧!";从此后,......校园社交网络是可作为的,可以和校园内的其他应用配合起来,融入到校园其他应用中,这就是其生命力所在。校园社交网络平台的构建,将为师生提供一块相对纯净的网络空间,重建后BBS时代大学网络文化的辉煌,让信息时代的大学生若干年后还能记得起和追踪到大学时期的网络文化活动,让忙碌的教师能够方便地维系与学生的血脉联系。此外,校园社交网络还要与当前已有的各种社交网络衔接,支持象牙塔中的人们能够方便地与社会公众沟通交流。甚至,在校园社交网络普遍建立后,将深刻影响当前的社交网络发展:一个不与校园社交网络衔接的社交网络将失去未来。
(作者单位为清华大学)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