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协作服务
在信息化建设初期,业务系统往往只支撑单个部门的业务管理,业务过程中的数据已经实现部分共享,但学生、教师依然担负着部门间文件传递的任务;对个人来讲,同一个业务的不同环节分布在不同的业务系统中,在不改变现有管理模式的前提下,亟需一个明确的方案支持业务协作流程的变革。
信息化建设积累了大量的数据,覆盖范围逐步拓展,延伸到了业务协作的每一个环节,因此通过数据层的贯通来促进业务流程重组是现阶段可行的解决方案。这种方案并未真正改变业务部门的职责及权利,仅通过信息化手段将业务流程实现了无缝连接,满足日益透明化的基于数据的各项服务。
在业务流程层面,复旦大学针对用户在校管理服务的生命周期,做了本科生、研究生、教职工的生命周期的业务梳理,优化管理环节,以“一站式”服务的形式规划了若干业务场景,包括将同质化服务进行归并,如成绩单、在职证明、户籍证明等各类公证证明的打印,合并办理本科生与研究生的奖、勤、助、贷、补的申请与发放;按业务特定人群划分服务群,如出国出境事务、迎新、就业、离校等服务的集中办理等。对归并后的服务基于底层数据进行整合,根据属性信息分发到不同业务系统、不同环节中进行后续管理实现流程的优化,其重点是简化个人的工作,改善部门间的协同方式。在数据整合层面的设计中,面对异构的数据源,通过ETL抽取、数据同步、跨库视图、数据导入等数据同步机制将数据以统一的标准和表结构进行重组,适应业务协作流程的需要。
基于数据层的业务协作服务方案确立之后,逐步实现了多项业务流程的改进。如本科生/研究生四、六级考试,从报名、付费、准考证打印、照片导出、统一报名等全部网上完成等。
通过数据层的贯通,逐步支持业务流程的变革,可有效地规避学校管理职能梳理的难题,将分散在各系统的业务串联起来,弱化和简化管理的观念,强化服务优先的理念,在全校范围内形成新的业务协作模式,提升效率,推动改革。
个人数据服务
在信息化过程中,信息化管理部门关注数据的整合过程。然而,容易被忽略的问题是最终用户与信息库之间存在着信息获取、信息处理和信息提供方面的巨大矛盾,用户始终游离于数据产生和交换的信息化过程之外,这反映了信息化初期信息化部门普遍存在的对服务对象方面的关注度不够的问题。要提供个人数据,师生需登录各个业务系统的相应模块,业务系统越多,与“人”相关的数据种类就越多,对师生或者院系管理者而言,要全面获取这些数据的难度就越大。为了提升个人数据服务质量,复旦大学提出建设个人数据中心的方案。
在方案设计中,个人数据中心按照用户角色分为教师数据中心和学生数据中心。教师数据中心包括个人基本信息、科研信息、资产信息、教学信息、生活信息等,如图3所示。

图3 教师数据展示模型
学生数据中心包括个人基本信息、财务信息、学习培养信息、住宿信息、生活信息等。
在此基础上,复旦大学抽取了与“人”相关的各类信息,除信息化部门自主维护的系统外,还通过多种方式共享了由业务部门独立建设的业务系统中的数据,建立了以“人”为核心的个人数据中心,主要功能包括数据展示、数据填报、数据下载等服务。同时,还规划在个人数据中心基础之上逐步建立、完善校级的统一填报中心,将填报服务与管理流程分离,使所有基础数据对师生可见,减少重复上报,达到数据的高效利用。
公共服务平台
建设信息化“一站式”服务中心,需要对服务的属性进行统一的规划,所有服务有规范的接入标准,在服务中心进行统一的注册和管理。复旦大学在服务组件的设计上注重标准化、组件化、层次化和平台化,将大大小小的业务职能和支撑功能抽象成不同层次的服务,每项服务无论粒度粗细都封装了一定的业务逻辑,对外暴露的仅是数据的输入和效果的输出,这种封装方式使得服务的新增、升级、替换都相对简单,服务模块的利用率和易用性都很高,管理简单易行。门户支撑组件为“一站式”服务提供了标准的公共服务平台接口。
用以支撑各类用户服务的公共服务平台可以分为四类:
1.消息通讯类服务平台
消息通讯类服务平台主要解决服务与门户、服务与服务之间的消息通讯问题。平台所包含的服务包括Email群发、短信服务、校园日历、日程服务、即时通讯等,这是公共服务平台中最基本的服务单元。
2.业务协同类服务平台
业务协同类服务平台主要解决组织机构、实验室、项目管理、班级、社团等群组间的工作、学习协同问题。从成员的管理机制上,群组分为三种:动态群组,根据某一用户属性进行成员的自动调整;半公开群组,根据特定规则初始化群组成员,其他用户可申请或受邀加入该群组;全公开群组,由管理员创建群组后,所有成员均是通过个人申请或管理员邀请加入群组。在群组内部成员进行文档存储、知识分享、版本控制、论坛、答疑、作业、项目里程碑、文档库等各类与协同相关的服务。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