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在科研协同平台开展多项科学研究
以科研协同平台为基础,不断发展科研信息化工作的应用和深化,对于科学研究的深入挖掘和拓展提供有效共享平台,应用成果硕果颇丰,大幅提高了我国的科研学术水平。目前已经完成多项应用平台,如:利用IT技术,集成多种方法开展野生鸟类物种鉴别;研发了一个集成多种方法的物种鉴别平台,从形态(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和Delta分类)和分子层面支持对青海湖区域的主要野生鸟类进行物种鉴别。
曹文斌等人基于IT技术提出的物种形态学鉴别系统,可以借助多种算法将待鉴别的生物信息与已有的形态学数据库进行比较分析,自动快速地鉴别出该物种。物种形态学鉴别系统包括B/S架构的Web端和手持设备端两部分。使得用户可以直接访问专家数据库以判定个体从属的种类,同时也可上传信息请专家审核。另外,系统可以收集、整理、分析形态学数据,并在专家审核后作为标准数据资源存入到数据库中,使得本系统信息量不断增大,能够鉴别更多的物种。
此外,基于科研协同平台进行的候鸟空间分布模式及H5N1禽流感病毒传播分析研究 、禽流感病毒跨种间传播分析研究等多项科研工作,充分进行数据发掘,发现解决众多科学问题,取得多项科研成果。
科研信息化的意义
国际上对科研信息化的普遍叫法是e-Science, JohnTaylor给其定义:“e-Science是指在重要的科学领域中的全球性合作,以及使这种合作成为可能的下一代基础设施。”其中核心的要素之一就是资源共享,跨地合作,这也被认为是发达国家科研信息化之所以成效显著的关键所在。
科研信息化就是在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活动中系统地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成果,发展新的科研手段、科研模式、科研环境,是信息时代科学研究环境和科学研究活动的典型体现。
科研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既包括信息化工作的硬件设施,如网络设施、高性能计算设施、数据存储管理设施、数据库等信息化基础设施,还包括数字化的科研设备和仪器及数字化传感器与网络,还有基于这些设施、装备和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软件、工具和服务等。并通过网格和协同环境实现跨越地域和单位鸿沟达到资源共享,并通过虚拟研究组织(Virtue ResearchOrganizations)来开展科研活动。此外还应注意除上述信息化工作的硬件设施外的软环境,如基于资源共享和虚拟研究组织科研活动中的信息安全等多方面内容。
通过e-Sci ence开展科研活动,并非简单的IT+Science的叠加关系,而是IT技术和科研活动的融合。这种融合是多方面的,包括(1)不同学科的研究人员与IT技术人员在科研理念的融合,即以解决科学问题为先导,搭建具有共识的科研理念;(2)在不同领域研究中IT技术与解决科学问题的科研需求的融合;(3)科研信息化只是解决科学问题中的一个过程,并在研究中不断与科学研究融合。
这种融合改变传统的科研范式,即通过计算机从海量的数据中整合发现共性、客观的数据模式,并找到科学问题的答案,使科研工作向第4范式转变。从计算技术的出现及飞速发展,大大提高了科研活动效率,拓展了计算机技术与不同学科的交叉,使得全球性的、跨学科的、大规模的科研合作跨越时间、空间、物理障碍的资源共享与协同工作成为可能,改变从事科研活动的方法和模式,极大地促进交流合作,推动科学研究的发展。
青海湖联合科研基地不仅是中国科学院建立跨学科领域研究基地的科研信息化工作的尝试,也是在基础研究领域开展院地科研合作的有益探索,为我国科研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和推进提供科研平台构建的经验和示范,并持续探索交叉学科的协同合作和交叉学科人才的培养新模式,必将大力推动我国基础研究的发展,不断提升原创性科学研究水平,同时IT技术和创新能力在支持科研信息化的过程中也得到了提升。
注:本文根据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阎保平研究员在“2012高等教育信息化创新论坛”上的报告整理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