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化科研平台的构成
“青海湖区域重要野生鸟类资源及疫病监测与风险评估研究e-Science应用”是一项交叉多种学科的研究及应用平台,呈现科研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紧密结合的特征。
网络化科研平台构成
网络科研平台包括:基础数据平台、科研协同平台与科研应用平台共3个子平台,共同搭建整合为科研工作服务的综合网络服务设施。此平台涵盖数据收集、数据发布、数据分析等层面,为在青海湖区域参与科研活动的研究人员构建了一个学科交叉、资源共享、协同合作的平台(图2)。
图2 网络化的科学研究平台构成
青海湖区域e-Science应用信息化设施建设
青海湖区域e-Science应用信息化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密切针对科学问题,为解决不同的科学问题,搭建成多项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的信息化设施。
(1) 网络视频监控系统
野外台站和观测基地是开展人工野外观测、实验的基础平台,但因青海湖科研项目主要围绕鸟类活动开展,存在人工观测环境恶劣、鸟类数据难以获得等困难。为解决青海湖鸟类实时监控难题,2006年4月,在海拔3200米的青海湖保护区蛋岛建立了第一个网络视频监测系统,监测鸟的孵化繁殖、哺育、疾病等行为。网络视频监控系统具有实时监控、远距离传输的特点,为科研提供基础研究数据。
2010年11月,国家发改委CNGI青海湖应用示范项目启动。2011年4月,青海湖CNGI应用示范初步建成:视频监测点扩展为23个,建立了三级结构的青海湖网络视频监测系统。全面部署IPv6地址,在青海湖区域形成了基于下一代互联网的中国科研信息化基础设施,开通了青海湖管理局与中科院西北高原所的远程连接,实现了互联网连接。在中科院网络中心建立了青海湖视频图像备份,开通了青海省林业厅(西宁)视频监测点,如图3所示。
图3 青海湖CNGI应用示范项目网络拓扑图
目前共安装23个探头,其中10个探头为支持IPv6的高清探头,1个光照和土壤温湿度传感器,覆盖了全部5个核心区域,覆盖面积约350公顷。可抗拒雷电、大风、低温等极端环境。探头利用多种综合技术:微波、无/ 有线局域网、远程网等技术互连,以电能或太阳能提供能源动力,具有全时监控能力。在管理局和蛋岛设立了监控中心,每天约有60-70G图像数据产生,获得了许多珍贵图像资料。所有视频数据均有当地存储和远程异地(北京)存储备份的功能,确保了资料的安全。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