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信息技术的局限性
复杂性、增长率、等级、可加工性、决定性、和持续变化性,这些基本概念结合起来表达了信息技术的一些局限性。在应用中应该有切实的联系,比如文本搜索、分类、确定时间和工具调试等。
10,信息和信息技术的社会影响
关于隐私、智力产权、所有权、安全性、弱/强加密、在电子行为,如浏览的网站、网络礼节、网络环境中的自由言论等基础上对个人特点的推论的技术基础。
三、美国全国学生教育技术标准(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 for Students)
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公布其全国教育技术学生标准,强调作为学习者的信息技术技能的基本构成与发展,全国学生教育技术标准主要分为六类:
1.基本操作与概念
(1) 学生对技术系统的性质和操作的正确的理解;
(2) 学生熟练地使用技术;
2.社会、伦理与人类问题
(1) 学生理解与技术有关的伦理、文化和社会问题;
(2) 学生以负责任的态度使用技术系统、信息和软件;
(3) 学生发展对技术用途的积极态度,以支持终身学习、合作、个人追求和生产能力;
3.技术生产性工具
(1) 学生使用技术工具增进学习,促进生产力,提高创造性;
(2) 学生在构建技术开发模式,准备出版物、产生其他创造性作品的协作中使用生产性工具。
4.技术交流工具
(1)学生使用电讯工具进行协作,发表言论和作品,与同伴、专家和其他公众相互交流;
(2)学生使用各种媒体和形式与不同的群体和个人有效地交流信息和思想。
5.技术研究工具
(1)学生使用技术查找、评价和收集各种来源的信息;
(2)学生使用技术工具加工处理数据并报告结果;
(3)学生根据特定任务的适当性,评价、选择新的信息资源和技术成果。
6.技术问题解决和决策工具
(1)学生使用技术资源解决问题和作出明智的决策;
(2)学生在开发解决现实世界问题的策略中使用技术。
另外,其开发出一套总的描述学生技术素养的发展阶段的标准,描述学习者在不同发展所必须达到技术标准,从幼儿园一直到入大学前,其有一整套的技术评价标准。
四、美国当代信息技术思潮比较及其借鉴意义
美国信息素养概念与信息技术通晓概念是不同的,信息素养着重于信息的获取、交流、分析、信息检索和评估,而信息技术通晓则关心的是对技术的了解以及对应用的掌握。信息素养是一种理解、发现、评估和利用信息的认知能力,但是其在某种程度上必须依赖信息技术的通晓,但信息素养最重要的是以来于批判性的识别和推理能力,信息素养能够引发、保持和延伸终身学习,这是通过技术的利用实现的,但又是独立于技术的。
信息技术通晓与美国学生教育技术标准都强调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是获得对信息技术的深刻的理解,而不是简单的应用,强调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重要性,此外,信息技术教育不是关注信息技术,而是关注信息技术来帮助解决问题和处理信息。
信息素养强调的是关于信息的综合性概念,而信息技术通晓和教育技术标准强调的是技术的应用观,其存在根本性的差别。
无论从信息素养还是到信息技术通晓,其都非常关注问题解决,将信息技术作为问题解决和决策的工具,也不是简单的学习,而强调其工具论,把信息技术作为处理信息的工具、问题解决的工具和交流协作的工具。当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该排除单调的技术学习理论,而应该关注信息技术的工具论和文化论的有机融合,强调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其与现实情景的联系,根据社会发展来学习信息技术,而非孤立地学习信息技术,单独地讲授。
信息素养理论起源于图书馆检索技能,其根源在于信息学理论,更加强调信息的各个层次的学习与应用,强调其与人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的联系,特别是其强调与终身学习与自主学习的联系。而信息技术教育是基于技术层面,而又高于技术的教育体系。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