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再一遍又一遍打电话地核实、一条又一条地发邮件纠正规范,更不必四处辗转、奔赴全国各地审核查实。对中铁十八局的会计工作人员来说,现在的工作变得从容而有序。由于整顿了信息化平台,全面贯彻了集团“大财务”理念,公司的财务管理发生了巨大变化。用他的原话就是,“这招整合牌,打得真叫一个漂亮!”
大户人家的算盘不好打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中铁十八局一路披荆斩棘,书写了无数建筑行业的大手笔。在四十多年的施工历程中,中铁十八局曾承担了30多项国家大型铁路工程建设;56项高速公路工程建设;众多水利水电工程和火电工程;100多项市政工程建设;大量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300多项房屋建筑工程以及多项海外工程建设;特别是在桥隧施工中先后创造了10多项全国第一,被冠名为全国首批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企业。
蓬勃发展的公司业务规模,相继而来的财务管理工作量也与日俱增。由于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建筑行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更为艰辛。中铁十八局施工地域遍及国内30多个省市区300多个工点,资源动态分布,人员高度流动,如果依靠派出会计监察工作组、下级单位定期报表、传真汇报等传统的财务管理手段,不仅效率低下,而且由于各子分公司及项目指挥部账号分散,财务信息透明度和监控力度不足,不仅资金周转缓慢,而且很容易造成管理漏洞和资金分散。公司辖有8个分公司和若干个工程指挥部,大小会计主体共850余个、财会人员达1000多名,每月的汇报财报时,各分部门项目部都要自行录入凭证、计算出报表,通过邮件将报表传送到二级公司,再由二级公司审查整理,最终送至集团总部。
“一个报表经过一层审核就意味着无数的电话沟通、无数的邮件来往,以及相应的无数人力、物力的资源耗费。” 中铁二局会计工作者对当时的情况毫不避讳,直言单项的沟通模式存在着巨大的效率问题,“更重要的是,不规范!无法形成对领导决策有影响力的科学权威数据”。中铁十八局分子公司、指挥部、项目部遍布国内外,各自建立有自己的账套,数据孤立、分散,缺乏统一的对比、分析、监督、考核平台,统一提交的报表却存在着千差万别的形态。尤其是上级单位无法实时了解资金存量、分布情况以及大额资金流向,对异地资金的管理和监控缺乏有效信息手段,资金使用风险大。
“大财务”挥写大手笔
其实,所有问题最终都归结为一点——那就是财务管理流程没有有效集中。早在多年前中铁十八局就看到了问题根源,并对症下药提出了业界知名度颇高的“大财务”理念,旨在建立一套“集中于咫尺之内、控制于天涯之外”的信息化财务管理体系,整合内部流程打集中牌,强化集团财务监控,实现公司内部会计集中核算,最终达到财务管理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过渡的目的。只是,现存的IT资源始终无力贯彻这一宏伟理念,以应用为单位建设的系统不仅存在主机、存储异构问题,致使管理复杂,更为严重的是,各系统林立造成了数据孤岛,信息资源难以共享,无法实施统一备份、数据抽取和远程容灾等高级应用,埋下了巨大的数据安全隐患。
“大财务”理念的实现,需要构筑一个稳定的、强大的信息化平台。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