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置管理的执行
在确定了CMDB的范围和结构后,配置管理流程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配置项的选取、配置项相互之间关系的定义以及配置项属性内容的确定。
在实践中,结合其他配置管理成功案例,我们遵循了以下配置项组件选定的原则:一是组织提供IT服务所必须的,与IT服务本身无关的资源可不必列入配置项管理;二是组织能够管理的,对组织无法管控的组件,不应列入配置管理范围;三是可能会变更的,只有预期将来某一时间会发生变更的组件才需要列入配置项管理,长期不变的组件列入配置项管理的意义不大。
配置项之间的关系的定义,我们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梳理工作。由于我们已经按下属部门分类明确了对外所提供的服务目录,于是就大致基于服务目录按照“业务系统——IT服务——IT系统——IT组件”的顺序进行梳理。这种模式比较适合于我们部门的特点。最初也尝试着采用了“自下而上”的梳理策略,即先对内部IT组件关系进行梳理,然后再将组件映射到IT服务上,但由于需要手动建立映射关系,面临着巨大的时间和人力成本,于是就改变了策略。
在配置项属性内容的确定上,我们强调了CI属性面向于运维和服务的特性。一个配置项通常会有几十条属性或更多,如果选取所有的属性,将会带来巨大的工作量和成本的提高。因此,我们依据业务需求来选择合适的配置项属性。配置项属性分学校资产信息、中心资产信息和配置信息三类。前两类属性来源于已有的IT资产数据库,通过链接关系进入CMDB。配置信息属性由各个业务部门根据业务需要自行确定。同一种配置项属性,对于不同的业务部门可能具有截然不同的意义。例如,一台交换机有多个属性,但对于我们的业务部门来说,只有IP地址、MAC地址、空闲端口数、位置等信息是有实际意义的,而大小尺寸等可不在配置项属性中显示。
此外,配置管理的执行还包括CMDB备份和建立CMDB基线。我们采取的是基于数据库的系统自动定期备份。
配置管理的验证与审计
由于CMDB的构建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并且变更、发布等流程的执行都会影响到CMDB的内容,所以需要制定配置管理的验证与审计计划,定期对配置项进行验证与审计,其目的是确保CMDB中的CI信息与实际环境中的信息保持一致。通过本步骤,可以对审核出的差异进行调查,确定哪一方的数据真实反映了CI的状态。
同时,在验证与审计过程中,具有相应的KPI指标。通过对指标的分析,可以有效地对流程的运行情况进行监控和改进。
配置管理负责人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配置审计的周期,可以选择月度审计、季度审计、半年审计、年度审计,或选择在发生重大变更、进行发布以及基线建立时进行审计。
配置管理的回顾与改进
配置管理流程与其他流程存在较多的交互,对外部流程必须提供与实体一一对应的配置信息,对于信息的准确性和可用性要求较高。因此必须加强对配置管理的持续性改进工作,需要定期进行回顾,总结经验,规避风险,提出适当的改进措施并进行验证。
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各种软硬件和服务项目的扩充丰富,越来越需要有效的配置管理。高校须根据学校特点,在满足自身IT服务需要、合理控制成本的基础上,策划和执行配置管理流程。同时,配置管理流程是一个循环和持续改进的过程,无论是CMDB的构建完善、CI的补充还是整个流程的审计与改进,都需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
参考文献
[1] 《ISO20000 认证与实践》,候维栋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2010年1月
[2] 《IT服务管理——基于ITIL的全球最佳实践》,Janvan Bon 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
[3] 《构建配置管理数据库模型》,张亮、陈宏峰,《中国计算机用户》,2007年第17期
[4] 《实施IT治理:方法论、模型、全球最佳实践》,Gad J Selig 著,中治研国际信息技术研究院译,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0年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