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置管理的策划
在配置管理模块的策划中,我们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确定CMDB的范围。在创建CMDB的初期,我们试图通过导入已有资产管理的数据来构建CMDB数据库,但是在实践中发现,资产管理数据过于繁杂,很多数据和信息实际上并不需要纳入到配置管理模块之中。
配置管理的范围主要是指C I 的宽度和细度。在探索建立CMDB数据库的过程中,我们思考和逐渐确立了以下原则:
1.满足高校IT服务的需要。CMDB的模型是为了满足IT组织的服务管理需求而构建的,主要涉及的需求包括IT资产管理以及服务目录等。
CMDB和IT资产管理间存在非常密切的关系,我们需要识别组织在资产管理方面的需求。特别是当我们把提升IT资产管理成熟度作为CMDB项目的一个建设目标时,我们更需要和IT资产管理负责人一起协同作战,共同识别并定义当前IT资产管理的管理范围,例如合同和IT财务信息。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不断比较、分析、筛选配置管理和IT资产管理两者的需求,找到一个平衡点。
为此,我们首先从人员配备上将资产管理与配置管理紧密结合在一起,学校IT资产管理的负责人同时也负责配置管理方面的重要工作。而在系统设计上,我们将配置管理与资产管理分开,所有与业务系统相关的资产项进入配置管理成为配置项,与运维工作无关的资产项保留在库存和资产管理数据库中,配置项通过链接关系与资产管理数据库保持着关联。配置项的维护与更新,由相应业务系统的配置经理负责。而资产数据库,依旧由中心统一管理。这样的设计,使得配置管理数据库“精而不多”,避免了庞大的、与运维无关的数据内容所造成的人力、物力损耗。
对于计划实施服务水平管理的高校,将服务目录需求纳入到整个CMDB建设中来也是至关重要的。构建CMDB的目标之一就是要让所有职员都能够清楚自己所负责的配置项能够支持哪些服务。在配置管理系统设计中,我们首先按中心下属的各个服务科室分类,各个服务部门再按各自提供的服务分类,使得配置管理数据库覆盖和满足了所有服务目录的需求。
2.将CMDB构建和运营管理成本控制在合理的程度上。CI的宽度和细度决定了CMDB中信息的数量级, 而CMDB的有效维护则取决于IT部门投入的管理成本。如果无法投入足够的资源有效维护CMDB,则无法保证其数据的准确性,其应有的价值便无从发挥。
在初始化构建CMDB的时候,组织无论从服务管理意识上,还是服务管理能力上往往都处于中下游水平,而且难以一次性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因此,CMDB初始构建应当由粗及细,循序渐进,逐步完善。我们在构建CMDB时,指导思想的建立也是一个从无到有、逐步完善的过程。我们尽量采用自动的方式从生产环境和已有的资产数据库中获取配置数据,尽量减少或避免手工采集配置数据。因为在数据量巨大的情况下,手工采集容易导致错误。同时,自动方式也有助于运营管理成本的控制。为此,我们不断地改进系统,使其能够更方便地服务于自动方式的数据获取。
在配置管理策划过程中,还涉及到对职员的意识培训。配置管理不仅仅是配置管理经理的事,要良好地运行配置管理流程,还应配置足够的人力物力,使得组织中每一个成员都明确自己在参与和执行配置管理流程时所对应的角色和职责。在我们配置管理实践中,号召全员参与,并组织了多次相关的培训。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