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2018年未来科学大奖迎接未来挑战
2018-09-11 科技日报

袁隆平和林本坚成为最大亮点

  9月8日下午,第三届未来科学大奖在京揭晓,李家洋、袁隆平、张启发获得生命科学奖,马大为、周其林、冯小明共同获得物质科学奖,林本坚获得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今年大奖最出人意料的是,生命科学奖与物质科学奖都产生了三位获奖人,这于未来科学大奖,尚属首次,而就诺奖而言,已是常态。中国的未来科学大奖除了在奖金总额上已经追平诺奖,在获奖者名额上也快速迫近。可见“中国的诺贝尔奖”已是神形皆备、实至名归。

  生命科学奖:选育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

  今年的生命科学奖颁给了李家洋、袁隆平、张启发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系统研究水稻特定性的分子机制和采用新技术选育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方面的开创性贡献。

  李家洋是安徽肥西人,植物分子遗传学家,他长期从事高等植物生长发育与代谢途径调控的分子网络研究和水稻品种设计育种,并致力于水稻的分子品种设计,培育高产、优质、高抗、高效新品种,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开创性贡献,引领了该领域的国际科学前沿。李家洋领衔的团队经过十余年的艰辛攻关,通过分子设计育种技术,精准选出高产与优质的控制基因“组装”在一起,破解了水稻“高产不优质、优质不高产”的难题。该研究成果也荣获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张启发是湖北公安人,作物遗传育种和植物分子生物学家,他一直致力于水稻基因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开发抗虫、抗旱、少化的“绿色超级稻”,其领衔开发的“抗虫转基因水稻”就是绿色超级稻研究中的一部分。

  而袁隆平先生已是名满天下,正是有了千千万万像袁先生一样优秀杰出、任劳任怨的农业科学家,我们国家才能牢牢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确保国家的种业安全、粮食安全。这次生命科学奖的颁发,也恰好回应了前段时间关于杂交水稻的热议。包括杂交水稻在内的农作物品种改良优化,饱含了无数科学家的辛劳和汗水,袁隆平先生和他的同行们获奖,可谓是众望所归。

  物质科学奖:发明新催化剂和新反应

  今年的物质科学奖由马大为、周其林和冯小明三位科学家分享,以表彰他们在发明新催化剂和新反应方面的创造性贡献,为合成有机分子,特别是药物分子提供了新途径。他们的工作,对人类的生命健康和安全有着重要意义和突出贡献。这次颁奖结果也表明,交叉学科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未来科研主流方向。

  马大为是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是具有重要生理活性的复杂天然产物全合成、有机合成方法学、化学生物学等。

  周其林是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不对称催化,包括设计合成新型手性配体和手性催化剂,开发新的不对称催化反应,生物活性的手性天然和非天然化合物合成,手性药物合成等。

  冯小明是四川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他主要从事不对称合成方法学及手性医药、农药和具有生理活性化合物的合成研究。

  数学与计算机奖:跨越海峡的芯片之光

  今年的数学与计算机奖获奖者是来自宝岛台湾的林本坚教授,他独享了百万美元奖金。

  林本坚教授在电话连线时获得掌声的热烈程度,仅次于袁隆平先生,这不仅因为他是首位获奖的台湾同胞,更因为他的工作领域正是近期为民众所热切关注的芯片领域。

  林本坚教授的代表性工作是发明并推广浸润式微影技术,改变了全球半导体产业技术路径。正是因为他的发明,包括英特尔等在内的一大批国际巨头由此舍弃耗资巨大的研究积累,转而追随其技术标准,从此造就了台湾半导体产业的辉煌成就,林教授一人对台湾科技业发展贡献巨大。

  2002年,林本坚发明了“浸润式微影技术”,彻底改变了集成电路的生产。这项技术是在透镜和硅片表面的间隙中,用水代替空气以提高分辨率。当时全世界的半导体研发团队都在专注于157纳米波长技术,林本坚创造性地以水作为介质,将193纳米波长的光缩短至134纳米,震惊世界。原本难以为继的摩尔定律也由此得以延续下去。从台积电退休后,林教授被聘为台湾清华大学教授,为培养半导体研究的人才继续贡献其力量。

  在电话连线中,林教授表示:“获得未来科学大奖是非常荣幸的事情,这是大家对我所做工作的肯定。”他欣然答应11月18日来北京参加颁奖典礼。

  数学与计算机奖项除了表彰林教授在专业领域的成就,更是将未来科学大奖的影响力更加强劲地扩散到海峡两岸。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