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工科专业尴尬“遇冷”的背后:社会心理浮躁
2013-03-28 中国科学报

  从总体上看,工科专业依然是学生们最不愿意报考的一类专业,与之矛盾的是,国家的经济建设又需要大量的工科人才作为支撑。专家建议:应建立一个更及时、全面的研究和发布机制,针对不同行业的人才需求情况作更多分析与发布,从而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误解。

  “我觉得‘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话确实很对,工科实在是太好就业了。”北京交通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王化深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这样总结他做就业工作的体会。

  然而,好就业的工科在招生方面的情况,却没有那么令人乐观。近年来,工学专业本科招生比例逐年下降,工科的学生或转专业,或跨专业考研、跨领域就业……在硕士、博士招生阶段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遇冷”。

  而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也值得我们探究和反思。

  来者减少

  今年两会召开前夕的一次研讨会上,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胡瑞文透露,2010年我国本科工学专业的招生人数是1998年的4.4倍。但在高校扩招阶段,工科学生占本科总招生数的比例由1998年的40.9%下降到2010年的33.4%,下降了7.5个百分点。

  当然,高中毕业生在选择本科修读专业时存在一定的偶然性。记者采访了江西某地质类高校的六七名学生,有两三人在谈及当年的专业选择时,给出了“小孩子不懂事”、“一时乱选”的解释,甚至还有“别人帮忙报的,没办法”这种情况。

  某工科类“985工程”高校研究生王小玥在学校办公室做助理,每年招生时跟老师各地跑。根据观察,她认为,学生的意愿在高招过程中体现得并不明显,相反是家长提供的建议和选择更为明确。

  此外,如果把工科大致划分为高科技专业(如计算机、生物、通讯、新材料等)和传统工科专业(如机械、化工、冶金、纺织、轻工、地质等)两大类的话,王小玥表示,“相对传统工科,的确咨询高科技专业的更多,传统工科有一定劣势”。

  王化深告诉记者,他在招生过程中发现,很多家长“生怕孩子累着”,学起来比较辛苦的工科自然不是他们的首选。尤其对于女生来说,家长往往觉得“女孩子读经管类的就好”,并不青睐工科专业。

  “工科学生数量不足的问题确实存在。”江苏大学校长袁寿其表示,从总体上看,工科专业依然是学生们最不愿意报考的一类专业,与之矛盾的是,国家的经济建设又需要大量的工科人才作为支撑。

  入者出逃

  天津某工科类高校的研究生杨南算是逃离工科的一员。

  杨南高考后被该学校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录取,非第一志愿。开学仅几个月,她就决心转专业,大二时成功转到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杨南这样解释转专业的原因:“觉得信管更适合女生,也更好就业。”

  杨南所在的学校是传统工科强校,许多专业的学科排名在全国名列前茅,毕业生就业也不错。而这所学校的本科生考研时,“倒是什么专业都考管理”,杨南说道。以杨南目前所在的实验室为例,一共只有七八个人,本科背景却够驳杂:“机械、环境、材料……什么都有。”因此,信管是该校考研分数线最高的专业之一,“堪比学校的王牌专业建筑学了”。

  与杨南相比,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生张超对自己的专业可谓“从一而终”,从本科到跨校保研,再到读博,“为了学术理想”的他一直在本专业的科研道路上前行着。然而,他告诉记者,自己本科的室友中,“两个本科直接工作,两个硕士工作了,还在这条路上的不到一半”。

  本科时,兄弟院校到张超所在的学校开办了一个金融学的项目,通过筛选的学生可以试听三个月,学到大四毕业后颁发毕业证书。当时张超的几个好友学习了这个项目,毕业后就“都改行了”。

  在张超和杨南看来,虽然在研究生阶段出现了工科学生外流的现象,但“大牛”导师和重点实验室的招生“应该还是可以的”。这种推断诚然不错,优秀的教师不愁没有学生报考,甚至往往是多名学生竞争一两个名额。然而,老师们同样还会烦恼。

  对于北京交通大学教授钟章队来说,作为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通信首席教授,他实验室培养的硕士生整体质量相当不错,就业时十分抢手。但他还是会为博士招生而头疼。

  钟章队十分无奈:“我的许多优秀硕士生要么出国,要么去企业就业,极少有继续留下读博的。”优秀的工科本科生出国或者读完硕士直接就业,不愿意读博从事基础研究,造成当前博士生生源整体质量不高。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