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研究水平稳步提高
如果能摒弃对第一的偏执追求,就会看到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的数量每年都有很大增幅,2009年,自然科技奖的获奖项目有28项,2010年30项,2011年36项,而今年的数量则增加到41项,增幅达到13.9%,其中生命科学、纳米科学领域的成果分别占获奖项目总数的19.4%和22.2%。
对于这一点,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主任邹大挺认为,近年来,我国自然科技奖获奖数量不断增加,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基础研究水平的提高。
相关链接: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数据统计,2011年中国发表在国际主要科技期刊和重要会议上的SCI论文共15.7万篇,占世界SCI论文总量的12.49%。按照国际SCI论文数量排序,我国保持了2006年以来的名次,居世界第2位,仅次于美国,领先于英国、德国、日本和法国。
这与近年来对基础研究投入增加不无关系——2011年全国用于基础研究的经费支出达到411.8亿元,增幅达到26.9%,而主要支持基础研究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10年来经费的年均增长率超过27%,2012年更是获得国家财政拨款235亿元,这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陈宜瑜感叹不已,连称“基础研究的‘春天’已经到来。”而今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孙鸿烈院士也认为这几年“基础研究的投入上去了”。
基础研究还需更宽松环境
当面对今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为何会空缺的追问时,很多专家都表现得很淡定,他们甚至认为空缺未必不是好事。“宁缺毋滥,这说明要求高,其评选是与国际水平在同一标准线上的。”陈宜瑜说,他也是今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获得者。
尽管大家认为应该耐心和宽容。但他们也承认这种缺失说明“基础研究的量上去了,但还没有质的突破”。究竟该怎么做才能让基础研究实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孙鸿烈院士认为,基础研究有些领域集中度不高,需要在有发展苗头的前沿领域进行由上而下的组织。
陈宜瑜分析说,有些项目原本应该整合在一起研究,但由于受到年度考核等评价指标的影响,存在一些将大课题拆分,以便于分期“交差”的现象。他还举例说,我国某些基础研究领域出现了很好的研究态势,但才露出一点苗头,科研人员就抢发论文,结果反而被其他国家跟踪反超。“可惜的是太急于求成,有时基础研究积淀一下,反而能走得更远,更完美。”
今年国家最高科技奖的获得者、两院院士郑哲敏认为,应该给予基础研究更宽松的环境,能让这个领域充分发挥“自由探索”的精神。(记者 詹媛)
专题报道: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