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百姓声音:PM2.5监测数据能否时时对外公布?
2012-03-05 中国科技网 朱丽

  【百姓声音】

  采访对象:杨倩,国企职员,工作规律,上下班都会遭遇出行高峰。因为鞍钢就在她生活的城市里,她对于空气质量的丝微变化深有体会。

  采访实录

  Q:看着窗外满天灰霾,如果政府部门公布的空气质量评价是“优良”,你相信吗?

  A:当然不相信了,现在我们已经很难看到特别蓝的天空了,每次抬头看天都是灰蒙蒙的,再也找不到那种碧空如洗的感觉了,看着就觉得好像蒙着一层灰尘。现在穿件白色的衣服都要天天洗,灰尘太大,在外面走一圈回来就脏了。我用Google地图看人家欧美国家都可以直接看到街道,可是看我们国家根本什么都看不到,只能看一片灰蒙蒙的。这样的空气质量要是能叫“优良”,政府部门以为咱老百姓的感觉器官都失灵了嘛?

  Q:一些专家说,灰霾对人体的健康影响很大,你或身边人在灰霾天出门,有切身感受吗?

  A:的确有,灰霾的天气出门的时候感觉很不舒服的,空气中的灰尘、沙粒随着呼吸就进入呼吸道了,很容易引起咳嗽、头痛的问题,遇到沙尘天气更糟糕,不带点防护措施出门都睁不开眼睛。

  Q:遇到天气不好的时候,你会怎么应对?会选择戴口罩出门或者尽量不出门吗?

  A:我会尽量不出门,如果有急事一定要出门的话会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比如眼镜或者口罩、帽子等。

  Q:空气质量差,你认为有哪些因素?

  A:首先是一些重工业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工业废气、污水的随意排放,都是由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环境问题导致的。其次是经济发展带来的系列问题,比如私家车越来越多,汽车排放的尾气等造成环境的污染。还有是日益膨胀的人口所带来的生活污染也日益严重。归根结底,还是政府和民众的环境意识问题,尽管这些年一直在强调可持续发展,但政府还是明显偏重于经济利益而忽视了环境问题,而民众的环境意识已经日益提高,但落实到实际中还有一定的差距。

  Q:当遭遇污染严重的天气,你会希望休假或政府发放统一补贴吗?

  A:当然希望,污染特别严重的天气是不应该出门的,这样对我们的身体有很大的伤害,政府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对民众负责,从民众的切身利益出发。如果是十分重要的岗位无法休假的,政府应该给予一定的补贴。

  Q:为了改善空气质量,我们也曾被增加限行,多交车税,或者更多措施,你对这个有意见吗?会把这当做公众应尽的义务吗?

  A:这个的确是公众应尽的义务,我们在要求政府改善环境质量的同时,也应该提高自身的环境意识,也应该为改善环境尽我们的一份力量。但是政府必须从根本上切实的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而不要片面的追求经济效益,与此同时,通过加大宣传以及以上这些措施来增强民生的环境意识和环境改善的参与感。

  Q:如果按照PM10作为空气质量标准的话,中国80%城市的空气质量都是合格的,只有20%不合格;但是如果用PM2.5作为衡量空气质量的标准,那80%的城市将会不合格。总理温家宝2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同意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增加“PM2.5”监测指标。你觉得这项措施对普通人而言意味着什么?或者还有什么疑问?

  A:这是一个好的信号,代表着政府已经提高了对环境质量的考量,起码是一个进步。但是标准虽然定出来了,可是对于不合格的城市怎样治理还应提出一个措施,不要使标准成为空设。

  Q:如果今后在一段时间内,监测结果都显示“不合格”,你能接受吗?这是否意味着污染治理力度会加大?我们的空气质量也会因此变好?

  A:很难接受,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很悲哀。希望政府会因此加大治理力度,但对空气质量是否会因此变好还是吃怀疑态度。

  Q:相比于PM2.5的监测和公布,对于空气质量,在排污控制和治理方面,你有什么期待?

  A:希望政府能够严格控制,制定相应的标准和政策,对于违反相关规定和标准的企业予以严惩,以此来改善乱排乱放的情况。

  Q:《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是修订了,如果你所在的城市是中小城市或者偏远地区,你会担心能否覆盖到你家的范围这个问题吗?

  A:会担心,觉得政府制定的政策,执行力一向都是一层层的削弱。

  Q:你认为你所在城市的空气质量比以前好了还是差了?即使监测PM2.5,我们关心的还是如何让空气质量变好,你觉得“真蓝天”什么时候能够实现?

  A:我所在的城市跟以前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变化,还是灰尘满天,灰蒙蒙的天空,尽管现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提高了,但是光有个标准是不够的,必须要坚决的按照该标准执行,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去实现这个标准,只有这样,“真蓝天”才有可能实现,否则这个标准就是空谈。

  Q:从自身出发,对于空气质量改善你觉得普通人能做些什么?比如绿色出行等等?

  A:还是要提高自身的环境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尽量选择环保的出行方式,尽量少制造一些生活污染,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

  Q:你平时会采取什么措施改善自己周边的空气质量?

  A:我有在家中和办公室里面养一些绿色植物,一方面可以吸收辐射,一方面可以净化空气,吸收一些粉尘。同时尽量保持室内空气湿度,增加空气流通。

  【百姓声音】

  采访对象:项一鸣(化名),浙江人,北京私企职员,在京读研后毕业留京,近两年身体状况出现不适,患上鼻炎,且时常咳嗽,担心是北京天气影响了身体。

  采访实录:

  Q:看着窗外满天灰霾,如果政府部门公布的空气质量评价是“优良”,你相信吗?

  A:不相信。一来是自己的实际经验,平常出门碰到的空气质量确实很差,自己以前在南方农村成长,北京的空气质量真的跟老家是没法比。二来是以前政府部门在公布空气质量上不够诚实,现在对于政府部门的公布不太相信,也许美国大使馆的评价更切实。

  Q:一些专家说,灰霾对人体的健康影响很大,你或身边人在灰霾天出门,有切身感受吗?

  A:影响还是蛮大的,灰霾的时候吸入空气会不舒服,而且在户外整体会比较压抑,很难受。

  Q:未来PM2.5纳入监测标准,有什么期待?

  A:关键是,监测数据应该保证公开透明。其实在此之前不少城市都已经开展了PM2.5监测工作,但都是作为研究或者内部资料,很少公布。所以,开展监测是一个问题,能否公开监测信息是另一个问题。政府既然能够监测这个数值,就应该公之于众。大家都能感觉到空气质量不好,但对于具体数值,人们却难以看到权威发布,之前南京发布过一次PM2.5数据,但随即就被删除。只能期待等新标准实施了,官方能够时时发布真实的监测数据,我们也好注意防护。事实上,PM2.5真实数据高低,倒是无所谓,关键是政府的执行让我们很失望,我们了解具体情况,也能够尽自己的义务自觉减少排放。

  Q:空气质量差,你认为有哪些因素?

  A:环境污染呗。以前高污染的产业在北京内发展,现在这些产业没有了,但是汽车尾气污染等各种污染还是存在。最重要的是环境污染时间长了一个慢慢恶化的作用,就像是生了癌症一样,没有强大的改变,只能是越来越差。

  Q:当遭遇污染严重的天气,你会希望休假或政府发放统一补贴吗?

  A:不希望,这个也不可能。希望政府能够少作孽,在环境污染治理上面多出一点力,尊重老百姓的意见和建议。

  Q:为了改善空气质量,我们也曾被增加限行,多交车税,或者更多措施,你对这个有意见吗?会把这当做公众应尽的义务吗?

  A:这些虽然对于空气质量改善没有太大帮助,还是应该支持的。本来过度发展汽车产业就是不应该的事情,对于交通和环境都有很大的影响。现在大错已经铸成,只好用限行、发展公共交通的方式来缓解对环境的污染。

  Q:如果按照PM10作为空气质量标准的话,中国80%的城市的空气质量都是合格的,只有20%不合格;但是如果用PM2.5作为衡量空气质量的标准,那80%的城市将会不合格。总理温家宝2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同意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增加“PM2.5”监测指标。你觉得这项措施对普通人而言意味着什么?或者还有什么疑问?

  A:这个当然很好了,能够引起大家对于空气质量标准的认识和对于空气质量的认识。我们常说要国际接轨,要接轨的不单单是一些商业国际惯例,这些空气质量、生活质量的方面的标准也应该像西方接轨。我们现在正处于大发展的时候,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正在走西方已经走过的老路。那么现在,我们更要学习西方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经验,限制环境污染的进一步加剧。像西方制定的一些环境的标准,都应该成为我们的参考。尤其是一些指标上如果差距很大的话,就以空气质量为例,如果我们的空气检测是优良,而美国大使馆对于北京空气质量的监测是有毒害的话,那么我们就要引起注意,是不是我们的标准太低了,是不是我们的环境污染已经很严重了。所以,标准修改可能引起大家的注意,去督促当政者在环境方面制定更好的标准,并且执行好这个标准。

  Q:相比于PM2.5的监测和公布,对于空气质量,在排污控制和治理方面,你有什么期待?

  A:最重要的还是要执行好了。空气质量、环境污染主要还是企业污染造成的,还是要加强对于企业的监控和管理。现在标准时制定了,但是怎么样去执行好这个标准,企业污染的时候如何去执行惩罚的措施,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和污染的关系,都是值得我们去注意的地方。

  Q:《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是修订了,如果你所在的城市是中小城市或者偏远地区,你会担心能否覆盖到你家的范围这个问题吗?

  A:不担心。现在有些地方环境污染是太厉害了,人们身上的病啊痛啊也越来越多了,我更希望在空气质量标准高一点,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去谋求发展。虽然经济发展可能会慢一点,但是发展经济快的话,好处都在别人身上,污染却都给我们了,我们成冤大头了。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