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第二届深海研究与地球系统科学学术研讨会召开
2012-07-20 中国教育网

  中国教育网讯:不举办开幕式而设置专业会议,不拘于学术权威而强调学术交流,不由组织者设定而由参会者产生议题,2012年7月2~4日在上海光大会展中心举行的“第二届深海研究与地球系统科学学术研讨会”,更加推崇大幅度学科交叉、大剂量信息交流、大幅度形式革新。

  来自同济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厦门大学等海内外125个研究单位800余位华人学者参加了会议,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5位,海外(含港台)单位12个。会议由中国综合大洋钻探计划专家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国际中国地球科学促进会(IPACES)、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主办。同济大学党委书记周祖翼教授出席会议晚宴并讲话。

  让会议不仅做加法,更要做乘法。多年以来,“跨学科”的会没有少开,但是不同学科在一起开会,通常只是做“加法”,大家各讲各的,并不见得真的交叉起来。本届会议针对当前地球系统科学的前沿发展,从主题和专题设置入手,尽量在学科之间架筑桥梁。会议共设六大主题共17个专题,收到摘要500余篇,包括6个大会邀请报告、231个专题会场报告、247个展板报告。六大主题包括:生物演变与环境、海洋与气候、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深部过程与行星循环、深海资源与技术、地球系统动力学。而17个专题立足点更为细致,包含 “微生物与极端环境变化”、“海洋酸化:过去、现在与未来”、“微型生物与碳循环”、“比较行星科学:结构、成份、过程”、“大陆与海洋岩石圈的演化与动力过程”、“天然气水合物与深海油气”、“海底观测”以及“深部探测与地球动力学”等等。

  据介绍,各专题的设置都充分考虑了从古与今、科学与技术、海洋与陆地等大跨度学术交叉,比如古生物与地球化学的结合,微生物与气候变化的结合;同一个季风,由现代和古代、海洋和陆地的研究者一道来讨论;同一个碳循环,从海水的酸化一直追到地球深部的碳储库。这次会议还设置了“比较行星学”一类新学科的专题,让与会者开拓视野,将地球系统的研究拓展到地外星球上去。会议中各专题都开辟了讨论时间,专题开始的5分钟介绍,每场报告后都留有至少15分钟讨论。来自各个学科领域的专家们讨论气氛热烈异常,不少报告的讨论从会场上一直延续到会场外,常见到报告人休息时间被人“追问”的场面。

  在近代科学中,学术专区划分愈发精细。多数研究者对于非本行(甚至是相近)的科学进展了解不多,从而失去了一些跨学科合作的良机。本届会议除口头报告外,还采用专题讨论和大量展板的形式,延续专题的学术讨论,“海洋碳汇标准”、“天然气水合物油气系统”、“海洋微型生物储碳的主要过程和机制”、以及“极地太平洋”等专题讨论,为相关科学问题的深入交流提供了新的思路。另邀请国内一些大型研究计划召开信息发布会,介绍其技术手段和学术成果,如南海北部深水区油汽勘探与研究进展、中国极地考察研究主要进展以及IODP未来十年科学计划等。

  学术会议强调学术讨论、观点交汇、思想碰撞。据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汪品先院士介绍,会议的专题设置自下而上,“专题会议”是重点,不设开幕式,不搞程式化。大会报告减少数量,上一次会议做过报告的专家一律不重复邀请,报告一般只有15分钟。更多的观点在会议的展板上交流。会议提倡学术平等,不拘于学术权威,参加本届的会议专家学者有不少是各领域的权威专家和学术带头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就有15位,而这些权威专家同普通学者一样参与大会报告、专题报告和会场听会与讨论,他们身影不断穿梭在会场的人流中,充分体现了以学科交叉和学术交流为本的会议宗旨。 他坦言,“参加三天会,胜读一月书。”

  会议还吸引了许多研究生参加,并且展示了各自的研究工作。会议还评选出10个“优秀学生展板报告奖”,来自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上海交通大学、厦门大学等单位的10位研究生获此殊荣。

  据悉,第三届会议于2014年7月2~4日在上海召开,会议改称为“地球系统科学大会”,简称CESS(Conference on Earth System Science)。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