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心血管疾病诊疗新模式:内外科一体化
2010-07-28 科学时报 潘锋

  传统的医疗服务模式是按治疗方法分科,但这往往会给复杂疾病患者带来不便。北京同仁医院心血管中心探索出内外科一体化心血管疾病诊疗新模式,为病人提供了科学、完整的诊疗服务体系。

  联合诊治让重症患儿重获新生

  近日,北京同仁医院心血管中心来了一位内蒙古贫困山区的特殊小患者振华,一个曾经被许多医生宣判“不治”,但却在同仁医院心血管中心获得重生的幸运的孩子。他来这里是为了感谢给了他第二次生命的医生和护士。

  小振华出生后就被诊断为复杂性先天心脏病,包括室间隔缺损、主动脉狭窄等。几年间父母带着他四处求医,所有去过的医院都认为病情较为复杂,无法救治。然而北京同仁医院心血管中心主任吴明营初步诊断分析认为,由于孩子病情已发展到了比较严重的阶段,选择怎样的治疗方案是一个棘手问题。如果单纯通过心内科治疗,小振华只能靠药物治疗,存在不能根治等问题;但是否有手术治疗指征,还需要超声心导管造影和药物试验性治疗的结果,同时还需要内科的配合治疗。

  吴明营组织中心全体专家,通过内科医师、外科医生、超声科医生、心脏介入科医生和心脏监护室医生共同诊断,提出了内外科联合诊治,分期手术的方案。术前先由内科医师采用药物治疗改善肺动脉压力,待肺循环改善后进行一期手术;术后继续药物治疗3个月;再开展二期手术,极大地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手术效果。这套治疗方案兼备了内科、介入和超声等技术,加之精湛的手术水平,小振华在术后两周便康复出院。

  创新诊疗服务模式

  吴明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传统的医疗服务模式是按治疗方法分科,即通常所说的内科吃药,外科开刀。但由于一种疾病的诊疗常常有多种方法,指征不同,效果也不尽一致。以冠心病为例,治疗方法包括药物、介入支架和外科搭桥手术等。

  现在我国一般的心脏病专科或综合医院,都会将心血管治疗分为心脏内科和心脏外科两个独立科室,这样的细分化会使治疗更加专业,但当面对一些比较复杂的病情时,分科治疗就可能出现一些局限性。同样对患者而言,面对两个科室,多数患者和家属都会感到无所适从。如何为病人提供最便捷、最经济和最好疗效的诊疗选择,是现代医疗服务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发达国家,内外科联合诊治已非常普遍。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北京同仁心血管中心推出了以全面服务患者为核心的“内外科一体化”心血管疾病诊疗服务新模式。吴明营解释说,这一模式的核心就是改变了心脏内科外科“各自为战”的局面。

  心脏内科、外科医师在一个科室共同工作,无论病人是属于心脏内科或外科的疾病范畴,只要到心脏中心就诊,就有内外科专家联合为其诊治。根据病人检查结果和病人的要求,由心脏内外科医师共同研究制定适合病人的药物、介入、手术或联合进行治疗。

  “我们将服务于同一类疾病的各种技术资源整合起来,以医疗服务为核心建立相应的考评体系,患者到这里来就诊,得到的是由专家联手打造的高质量诊疗服务。”吴明营说。先进的内外科一体化模式为心血管患者提供了科学、完整的诊疗服务体系,作为同仁医院三大重点学科之一,同仁医院心血管中心凭借内外科一体化的独特优势,在冠心病、先心病、心脏瓣膜病、心律失常等诊疗技术领域已达到国内国际领先水平。

  万里行提升基层医疗水平

  我国是先天性心脏病大国,有400多万先心病患者,目前约有200万先心病患儿等待手术治疗。卫生部门有关调查显示,近年来,我国每年1670万新生儿中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为7‰~8‰,即每年新增14万左右的先心病患儿,其中能够有条件得到治疗的患儿仅为6万左右。就我国目前医疗水平和条件而言,其中99%的患儿完全可以通过手术治疗得到康复,但由于基层医生的认识及医疗费用等相关问题,从而延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使他们随时都面临死亡的威胁。

  2009年4月,由北京同仁医院心血管中心发起的一项旨在普及先心病知识和救治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相结合的爱心工程——“同仁先心病万里行”活动在山西临汾拉开序幕。医生们利用节假日的休息时间,奔赴贫困边远地区,为当地心脏病患者进行免费诊治。

  在活动中他们还义务培训当地医生,并计划3年内设置30余个站点来帮助基层医生提高医疗救助能力,同时还与更多的基层医生共同分享内外科一体化带来的宝贵诊疗经验。至今,“同仁先心病万里行”活动的足迹已踏遍山西、内蒙古、安徽等近10个省市自治区。吴明营表示,随着内外科一体化这种心脏内外科医师携手合作诊治心血管疾病新模式的不断完善和推广,将为更多的患者带来健康福音。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