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6月12日消息,科学日报报道,近日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人员表示,他们利用一种人体干细胞在实验室内创造了人类视网膜组织的三维补充物,视网膜组织包含功能性感光细胞,能够对光做出反应,然后将它转化为视觉图像。
这些是在实验室内利用人体iPS细胞培育的“微型视网膜”里的视网膜圆柱细胞。
“我们在培养皿上创造了一种微型人类视网膜,它不仅具有视网膜的组织架构,还具有感光的能力,”研究带头人、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眼科学副教授M·瓦莱里娅·坎托-索莱尔(M. Valeria Canto-Soler)博士这样说道。她表示这项研究“为拯救视觉的研究提供了机会,可能最终会促进帮助患有视网膜疾病的病人恢复视力的技术的发展。”
与人体内的很多过程一样,视觉取决于很多不同类型的细胞相互合作,也就是将光转换为某些大脑能够识别为图像的过程。坎托-索莱尔警告称光感受器只是复杂的眼睛-大脑处理视觉的一部分,她的实验室并未再造人眼的所有功能以及人眼与大脑视觉皮质的联系。“我们实验室内创造的视网膜是否能够产生视觉信号并被大脑解译为图片?或许不能,但至少目前是个好的开始。”
这一成就产生于利用人类诱导多能干细胞(iPS)进行的实验,它最终可能实现基因工程的视网膜细胞移植,后者可以中止甚至逆转病人逐渐失明的过程,研究人员这样说道。iPS细胞是成年细胞,它能够被基因重组而回到最原始的状态。在合适的环境下,它们可以发展成为人体内大多数甚至全部的200种细胞类型。在这项研究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将它转化为视网膜前体细胞,从而形成排列在眼睛后方的光敏感视网膜组织。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