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东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在有机合成领域的研究工作取得新进展,有三篇论文相继在国际化学顶级期刊《美国化学会志》上发表,这标志着东北师范大学有机化学研究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由刘群教授、徐显秀副教授和博士生李亦菲等合作完成的的论文《异氰的串联双杂环化反应:吡咯桥连噁唑的新合成策略》发表在《美国化学会志》 (J. Am. Chem. Soc. 2011, 133, 1775–1777 (IF = 8.580)) 上。该研究成果通过一种有机小分子催化的新型串联杂环化反应,简洁高效地合成了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桥连双杂环化合物,为该类化合物在化学生物学和药物化学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由张前教授和博士生孙凯等合作完成的论文《钯催化苯胺衍生物与N-氟代苯磺酰亚胺的C-H胺化反应》发表在《美国化学会志》 (J. Am. Chem. Soc. 2011, 133, 1694–1697) 上。该研究成果成功实现了酰胺基团导向的钯催化高选择性芳烃邻、对位C-H与非乃春氮源-N-氟代苯磺酰亚胺的直接胺化反应,这种反应有效克服了常见的导向的过渡金属催化芳烃C-H官能化反应的邻位选择性模式,为导向的过渡金属催化芳烃C-H官能化反应提供了新途径。
梁福顺副教授研究小组在有机合成方法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化学会志》(J. Am. Chem. Soc. 2011, 133, 1781–1783) 上,并得到审稿人的高度评价。该研究成果通过巧妙的分子设计,利用阴离子接力化学,实现了阴离子在整个分子中的迁移,连续构建了C-N、C-O和C-C三支化学键,成功制备了呋喃并吡啶酮类生物碱。该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芸香科植物中,具有重要的生物活性。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