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人民网访谈:科技特派员进企业带来了什么
2009-05-22 人民网 付毅飞

  应对金融危机,一些科研人员从高校、实验室走进了企业,担任起科技特派员的角色,帮助企业转“危”为“机”。尤其是教育部、科技部和广东省联合开展的省部产学研试点,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亮点之一。这些科技特派员能给企业带来哪些变化?在今天举行的2009科技活动周访谈活动中,驻广东省企业科技特派员代表杨海波、邓宏彬做客人民网科技频道,畅谈“科技支撑经济发展教授进企业当科技高管”。

  产学研合作,利益分配是核心

  产学研结合难,障碍在哪?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国家863计划专家库专家杨海波说,核心是利益分配问题。

  广东东莞有一家生产UPS不间断电源的小型企业,在1996年只能生产30千伏安的产品,这让企业老板很不满足。当时他听说武汉华中科技大学有位教授在实验室生产出了120千伏安UPS不间断电源,于是去找这位教授签订了协议,围绕着UPS不间断电源开展长期的合作。合作中,这位老板在学校建立了一个不间断电源公用实验室,每年拿出一部分经费给这个实验室运营,科研老师、硕士生、博士生都可以借用这个平台,得到的科研成果优先转移给这个企业。在随后10多年里,此实验室不断有优秀的技术成果注入给该企业。如今,该企业在全世界不间断电源方面居于领先地位,2008年拿到国家专利金奖,其产品广泛用于北京奥运会、地铁及医院的手术室等。

  通过这个例子,杨海波表示,要把产学研合作扎扎实实地推进下去,无论从政府、企业还是高校层面,都要有切实的定位。找到共赢点,才有长期合作的基础。

  他说,科研人员在向企业转移的时候,一是要有把自己的科技成果通过企业变成产品的意识,另外不要过高地看待自己的科研成果;对企业来说,对产学研合作也要有明确的定位,不要认为引进了成熟的技术,来了之后马上就能变成赚钱的产品。

  对此,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邓宏彬也有共识。他表示,产学研结合中存在障碍,是因为各自的考虑基点不一样,核心是利益关系。搞技术的人认为技术重要,搞企业的人认为市场重要。实际上市场和技术同样重要。

  “市场和技术的差距远不远?”邓宏彬诙谐地说,“我认为不远,就差一辆车的距离。”他说,产学研合作就是市场在前面牵引,技术在后面推动,没有市场的牵引,技术推动就失去了方向和目标;没有技术的推动,就算看见了市场也无法前行。“所以科研院所和高校与企业的结合就是要把方向和动力两个问题结合起来,既有方向又有动力,既有发展的前景又有发展的后劲,我觉得这是我们产学研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企业最需要的是技术创新体系

  回顾中国工业史,企业在大浪淘沙的过程中逐步发展、完善起来,从最开始单纯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现在已经慢慢向技术型现代化企业发展。但在当前的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最需要的、最紧缺的是什么?邓宏彬表示:“是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

  进入广东一家企业时,他曾对该企业董事长说过一段话,很是耐人寻味。他说:“我们企业以前的发展,是因为在整个沿海开放大的背景之下。换句话说,我们像大浪中的一朵浪花,不是因为本身多么有竞争力,而是因为这个浪把我们掀起来了,使我们站在浪的制高点上。但是如果要想长期居于高位,企业就必须要有深厚的底蕴,这个底蕴来自于哪里?就来自于比较健全、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

  他表示,现在中国沿海很多企业都是由街边小店发展起来的,能发展起来,说明它抓住了时代发展的脉搏,并跟着起跳了。但是否能够长期持续地抓住脉搏跳下去,就取决于企业自身的起跳能力。

  邓宏彬认为,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一些不适合、不适应的企业被淘汰出局,对于企业来说本质上是一次资源的重新配置,这个资源既包括生产资源、原材料等等,也包括人力资源、劳动力资源等等。这种配置就是通过在现代大工业背景之下的技术创新来进行的,只有技术创新才能引导优势资源的凝聚。

  “实际上,科技特派员是一种催化剂,这种催化剂促进了这些资源去配置。”他说。

  科技特派员在企业的三大任务

  “科技特派员在企业主要完成三大任务。”邓宏彬介绍。

  他说:“首先,我们在学校里面经常关心产业发展动态、技术发展动态,常接触各种各样的情报、资讯,站的高度比较高,到企业以后可以帮助企业制定发展战略、规划。”

  其次,特派员在学校里都要做具体的科研工作,其中一些科研理念和企业现实的理念可能存在差距,往往是高校里的设计、科研理念比较超前。这样,特派员到了企业之后可以带领企业的科研团队从事一些科技攻关,用新的理念、新的思维方式、新的技术来武装企业的科技团队。

  “第三,特派员到了企业之后,由于双方各自的背景、立场和出发点不一样,往往可以对碰产生很多火花,提炼出产学研的项目。这些产学研项目不仅是企业科技特派员一个人能够完成的,通常企业是一个主体,高校或者科研院所是另外一个主体。”他说,“这样,特派员就起到了企业和学校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可以将双方的资源整合起来。”

  邓宏彬表示,目前的省部产学研跟过去的产学研合作有很大区别。

  他说,过去的产学研偏重科技成果的转化。就是说,如何把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里已存在的科技成果转化到企业里形成产品。但是实际上这里面有很多不协调的地方,比如企业不一定会考虑技术先进与否,而考虑是否实用、是否贴近市场;而高校研究的许多项目主要为了发表论文,迎合考评体系,却未必能满足企业的需求。

  但省部产学研解决了这个问题。邓宏彬说,省部产学研是让高校老师到企业去,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能力和市场定位,量体裁衣一样地选择研发项目、提炼技术创新点。“这种做法是一种引智,而不是引技术、引成果。”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