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校园动态

人大校长纪宝成谈建设一流大学

  毛燕  2003-10-10

  芳草凝绿,清风拂面。中国人民大学校门口镌刻在巨石上的校训“实事求是”几个大字,历经沧桑焕发出崭新的光芒。

  去年春天,江泽民同志在中国人民大学发表了有关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讲话,并祝愿中国人民大学在新的世纪创造新的成就,成为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世界知名的一流大学。一年多来,中国人民大学以创新为动力,大刀阔斧的改革在校园内悄然进行,学校面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如何创建世界知名的一流大学?作为有着丰富教学管理经验的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以开放务实的办学思路,提出了“大师、大楼、大气”六个字的全新办学理念。

  创新:与时俱进的办学理念

  “人民大学特殊的历史在国内1000所高校中独一无二”,纪宝成校长介绍说,人民大学的前身是1937年诞生于民族危亡之际、抗战烽火之中的陕北公学,当时建校的目的是为了直接满足大量从内地投奔革命的热血青年培训之需要,培养革命根据地建设所需要的干部。1950年10月3日,以华北大学为基础的中国人民大学正式成立,成为我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综合性正规重点大学。“文革”给中国人民大学带来了深重的灾难。1978年7月7日,国务院发文宣布正式恢复中国人民大学并定位中国人民大学是一所综合性的社会科学大学。

  江泽民同志去年春天的“4·28”讲话为人民大学的发展掀开了新的一页。人大师生发扬“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的优良传统,勤俭办学,艰苦奋斗,积极探索,求真务实,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抓学科和校园两个规划和建设,抓改革、调整和管理,并千方百计地筹集资金、加大投入”的“1231”的工作思路。纪校长对“大师、大楼、大气”六个字的办学理念作了如下解释:

  “大师”建设的目的在于学科建设,《资治通鉴》说,“经师易遇,人师难遭”,“我们要求的大师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人大目前虽然拥有像清史研究专家戴逸、佛教史研究专家方立天等那样的大师,但大师还不多,人民大学就是要培养、造就、引进一批大师,没有一支精良的教师队伍,要创建一所世界一流大学非常困难。

  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有一句名言:“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但是进入21世纪,大楼的建设也很重要,它是硬件设施的标志,没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要培养高水平的人才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筑巢引凤”也是吸引大师的一个条件。

  “大气”是指一个大学的气度,一种学术环境、学术氛围、学术眼界、学术胸怀,要开放,要贯彻“双百”方针,倡导学术自由、求真务实、敢为天下先。“在人民大学,我们主张只要符合国家法律,任何学术观点都可以争鸣。”纪校长说,不久前,他为人大新建的汇聚中外著名学者的百家廊题写了一副对联:“汇中外学术有容乃大,凝古今正气无欲则刚”,以此与师生共勉。

  竞争:世界知名的一流大学

  有人问,人大要建世界知名的一流大学是不是不自量力?纪校长坦率地回答:“虽然从1978年到2000年,国家对人民大学的投入只有16.5亿元,而学校在这段时间培养出的光是学历学生就有近10万人。2000年后国家加大了对人民大学的投入,但相对人大这样一所多年财政‘旱情’严重的学校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但可以自豪地说,25个国家重点学科,人大总排名第五,文科排名第二(北大第一),社科排名第一,目前,中国人民大学已经成为一所以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为主,兼有信息科学、环境科学等理工科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丰厚的历史积累使人大已经具备了向世界一流大学进军的可能性。”

  纪校长认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是科教兴国的一项战略措施,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表现。中国所有大学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是不可能的,也没有这个必要,但重点建设二三十所特别重要的大学,其中若干所通过竞争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是有必要的。

  “人大要办出自己的特色,要有自己的形象、定位。”纪校长特意介绍了2003年4月发布的视觉系统中的新校徽,简洁、醒目的校徽由三个人字组成,意为“人民、人本、人文”,也就是“人民大学为人民;以人为本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建设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大学”。

  呼吁:大学教育不能重术轻道

  针对现在大学教育普遍存在的“重术轻道”现象,纪校长呼吁,不能单纯强调应用性职业技能的培养,应该注重学生创造力、判断力、想象力思维的培养。“道”关系到学生的人格、理想、信念和视野等基本素质;“术”,是指具体的操作性知识。

  纪校长说,人民大学办学理念是重“道”也重“术”,首先是重视知识、能力、责任感相统一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人格与心智的完善,同时重视必要的“术”,基本的“术”。具体技能,主要应该到工作实践中去锻炼、学习。针对人大对学生提出的“国民表率,社会栋梁”的要求,纪校长认为,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是社会良心和智慧之所在,要服务于社会的良性发展和人类的进步,而不是迎合一些表面的社会需求,不能把媚俗说成是适应需要,不能把急功近利、随波逐流说成与时俱进。“重术轻道”最终会影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opyright© 1994-2015 CERNIC,CERNET 京ICP备05078770 京网文[2014]2106-306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