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计算机是最好的左脑
2016-11-15 中国青年报 洪小文

  理科生大抵都听过德国天才数学家高斯童年时的传奇故事:10岁的高斯正在读小学,有一次,数学老师出了一道对幼童而言可谓有点难度的题,要求孩子们把从1到100的整数依次相加求和。就在其他同学都在奋笔演算时,高斯只用了“几秒钟”便得出了答案——他的天才体现在他没有使用逐个数字相加的笨办法,而是想出了一个公式,也就是今天很多人都熟悉的“1+2+3+…+n=(n+1)n/2”——高斯求和公式。我们可以说解题的这两种方法——逐个相加的笨办法和高斯想出的求和公式,就是两种算法。

  这个故事对我们厘清人与机器的关系有些启发。今天的机器,运算性能和效率绝非人脑可比。在做同样一道题时,即便是计算机使用笨办法来求和,速度也一定比我们人类使用高斯求和公式更快。然而,在没有人工干预的前提下,机器却缺乏发明出这种简洁又高效算法的能力。

  什么是算法?算法就是能以创新的思路解决以前无法解决的问题,或是给已解决的问题一套更好的方法。其实,解决任何问题都需要算法和计算。回到AlphaGo的例子,它的算法不是自行生成的,而是来自于背后的科学家。它的计算有着一个庞大的云计算网络在做计算支撑。李世石也包括下一位人类守擂者,却只是一个人在孤军奋战,他们下棋时所需要的算法,和同时需要进行的计算都是由他自己完成的。在这种情况下,他仍获得了一场比赛的胜利,且在其他几场比赛中也有获胜的机会。由此可见,人类棋手的算法还是在某种程度上优于AlphaGo,否则根本就不可能与后者抗衡。如果有一天,计算机可以自行产生新的算法并且还能自己编程的话,那才是人们应该忧虑的时候。

  我们经常看到媒体报道称,某个大学的研究者或某家公司成功开发出了一种能大大提升机器学习效率的算法,但从没听说过哪台超级计算机已经聪明和强大到可以自己开发新算法同时也可以自己编程。算法总是在人类的大脑里萌芽,而机器所执行的则是根据人类输入的算法去运算的过程。没有机器能凭空生成自己的算法。就这个意义而言,即便此刻世界上最先进的计算机,本质上和十多个世纪前人类发明的算盘是一样的东西。

  运算能力令人类瞠目难及的机器却无力开发出创造性的新算法,这首先展现了机器与人的合理分工,其次也彰显了现阶段热得发烫的人工智能相关研究的局限性(也可说是“天花板”)。

  在我看来,用人类左右脑分工协同的概念来解释机器与人各自的长项短板是很合适的。在脑科学领域,左脑又被视为逻辑脑、科学脑,右脑则是艺术脑和创造脑。

  不同的分区所分管、所擅长的事项很多,但挑重点说的话,左脑强在逻辑、数字信息、目标和方向、理性、数学和科学,右脑擅长于直觉、模拟信息、创新、感性、艺术和诗歌。大胆假设是右脑,小心求证是左脑。我认为机器进化至今,已堪称无人能匹敌的“最强左脑”,可是机器也有着明显的缺陷和天花板,那便是它们从未发展出右脑能力——至少截至目前,没有任何迹象显示机器能以某种形式像人类右脑那样进行创新和创造。

  因此人类完全没必要因为左脑技能赶不上机器而感到沮丧,因为我们自出生之日起,便习惯了左右脑协同工作、处理各种事项。就记忆能力和读取效率而言,机器明显强得多,有时候我们对于某件事的记忆被埋藏在大脑深处,平时无法调取,却在偶然间听到一段音乐、闻到某种味道、看到一幅影像时,记忆被突然激活了。这种隐匿于右脑中的记忆触点、这种因左右脑协同而来的直觉和感悟正是人有别于机器的温度,也是生命才有的温度。

  机器或者说人们日常依赖的工具的能力质变大概有四级台阶。第一级是功能(Capability),第二级是智能(Intelligence),第三级是智力(Intellect),第四级是智慧(Wisdom)。今天,最强大的机器、最先进的人工智能也就停留在第二级“智能”的层次,即根据人类创造的算法持续提升任务执行效率的层次,至于第三级和第四级能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右脑——智力必须包含判断力、创造力,而智慧意味着深刻洞察和思想火种。在我看来,机器再进化,也很难达到这两个层次。正因如此,我想人们其实完全没必要害怕尚未进化出右脑能力的机器,可能永远也不会出现这样的机器。

  总之,人类发明的计算机是最好的左脑,而人类自身则拥有最好的右脑。机器没有可能也没必要取代人类,所以,HI+AI(也就是人类智能+人工智能)、创新算法+计算才是潜力无限的组合,才是人工智能走向更强之路的最佳途径。无论是机器战胜人类围棋冠军,还是空间探测器驶向更远的宇宙处女地,都是人机协同的结果。在各个学科领域,我们都曾遇到过看似无解或难解的问题,但通过不断创造新的算法,我们攻克了一个个难关——这个征程是无止境的。未来,我们更多的伟大事业,也都将得益于此。

  (作者为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兼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