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高校新“范进中举”:没有青年基金难生存
2015-10-12 中国青年报

  高校“青椒”的新“范进中举”

  □在高校的生态系统里,职称和项目也划出了“青椒”的人际圈子

  □越早拿到青年基金,就越早起步,也就越有可能更早确立自己的学术地位

  □在研究型大学,没有青年基金很难生存下去

  得知自己成功申请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以下简称“青年基金”),任教于一所部属师范大学的青年教师胡峰(化名)说“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农业工程专业博士李明则发了一篇博文,《十年磨一剑,祝贺自己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专门为年轻科研人员设立的项目,要求男性申请人在35岁以下,女性在40岁以下。近几年,在高校青年教师中,针对这一上限为30万元的研究资助项目,正在掀起一股“申青基热”的浪潮,青年基金越来越牵动着“青椒”(青年教师——记者注)的喜怒哀乐。

  每年的6月到8月,青年基金的评审结果会陆续传出来,在科研人员聚集的网站小木虫和科学网上就会弥漫着一股“躁动的情绪”,《青年基金决定了一个年轻高校教师的科研生涯!》《评审青年科学基金中的问题与收获》《国家青年基金申请失败兼对中美科研不同的一些想法》这样的博文不断被置顶、热议,引发社会的关注。

  今年8月,一篇题为《范进中举式的青基胜利》的文章在网上流传,作者称申请到青年基金后体会到了“范进中举式的喜悦”,这种说法得到不少青椒的认同。有人还将“中基金”和“中举”的相似性进行了比较:都有一定的难度,中了以后社会地位骤变,中了以后经济情况改善,中了以后人都比较癫狂。

  申请基金和“中举”还有一点相似,就是成功之前往往会历经多次失败。北京一所211高校的青年教师耿昊(化名)是在连续3年申请失败后,才在今年8月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据统计,每年约有1万多人成功申请到青年基金,在成功者的身后,是三倍于这个群体的失利者。

  “青椒”科研路上的第一桶金

  在与任职高校签订3年岗位目标时,上海青年教师张凯(化名)发现,申请青年基金作为其中一项重要的指标,被明确列出。

  这意味着,如果3年内他没有成功申请到青年基金,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又不尽如人意的话,学校有权将其调离科研岗位。幸运的是,张凯在入校后第一年就“中标”了,但这已经是他博士毕业之后的第三次申请。

  “青年基金是年轻人走上科研道路的第一桶金。”复旦大学青年教师姜波(化名)说,“这对年轻人科研‘开张’的意义重大。”采访中,“第一桶金”作为青年基金的代称,被多位青年教师频频提及。

  对于“青椒”来说,青年基金确实是科研经费的重要来源。得知拿到青年基金后,张凯很兴奋:“起码后3年的经费不用操心了。”

  张凯说,学校和上海市教委都对青年教师搞科研给予支持,分别为新教师提供3万元和5万元的科研启动经费,“但这笔钱并不经花”。张凯以自己为例,要置办药品和研究设备,几万元很容易就花出去了。“有了青年基金,基本上需要的东西都可以去买,可以好好做科研。”张凯说。

  但更多的青年教师并没有来自校方和地方教委的科研启动经费,他们可依赖的,只有青年基金。耿昊刚进入其所在高校某国家重点实验室时,只有两万元的实验室开放基金。而他做的实验又非常“烧钱”,开始他只能依托于其他老师的项目来做自己的研究。但每个项目都有各自的任务,无法让他探索自己感兴趣的方向。

  “像我们师范类院校,横向研究(指与企业合作的应用类研究——记者注)的经费很少,只能指望青年基金之类的纵向经费。”胡峰说,“以前没有申请到项目,只能花课题组其他老师的钱,总感觉欠别人的。”

  申请到青年基金后,胡峰才终于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此前,他在两三个研究方向之间纠结不定。心里的石头落了地之后,他决定在他的青基申请本子的方向上深入下去。“轻易换研究方向,对以后申请基金,特别是申请重点(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记者注)和杰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记者注)影响很大。”他在小木虫论坛写道。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