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盘点世界各国学术打假:为创新者提供空间
2013-08-26 人民日报

  美国 让抄袭者无所遁形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在今年春季招生项目中给63名申请人发了拒绝信,原因是发现其在申请MBA专业的录取论文中存在抄袭行为。2013年2月,美国哈佛大学勒令60名参与考试作弊的学生休学,参与6个月全职带薪的非学术类工作。

  曾在一所顶级管理学院担任院长的丹尼斯—西蒙教授对人民日报记者说,论文造假现象主要有两大原因:第一是数字时代的诱惑和合理教育的缺位;第二则是前所未有的同辈竞争。今天的学生和研究者处在一个互联网信息井喷的时代,这个时代来得太快,以至于许多人来不及搞清楚用网上的信息可以干什么,以及如何规范地使用信息和重视知识产权;此外,大学扩招使学生竞争压力增大,来自父母的压力,同辈的压力让他们选择了“抄捷径”,认为被抄袭的那部分会淹没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之中。

  “再隐蔽的造假行为也会被发现。”西蒙教授说,美国许多学院都在使用一系列的经过认证的软件包来检查学生论文是否造假,这些软件从目前来看十分有效。新的反剽窃软件不仅将专业论文放到数据库中,而且会将所有的学生论文也放入,哪怕没有公开发表过的文章也会被检测到重复的片段。

  西蒙教授说,美国的教育水平之所以全球领先,创造性思维和学术创新是主要的驱动力,而论文造假就是创新的障碍。

  纳什获奖的启示

  学术研究的生命在于创新。提倡创新重在质量而不是数量,为创新者提供更多的机会,才能挤压论文抄袭风气的蔓延。在大学教育更加普及的今天,论文的多少其实已经不能准确反映出一个院校的教育和科研水平。而论文的质量,包括原创性、国际学术刊物的采用率,以及成功运用于科研实践之中的比率,才是衡量教育与科研水平的关键因素。

  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之一、美国数学家约翰·福布斯·纳什的故事,生动地告诉我们,论文不在多、不在长,贵在精。纳什的获奖成果是他在21岁时撰写的一篇仅27页的博士论文,再加上他此前写的一篇关于非合作博弈论的重要论文,它们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竞争和市场的看法。正是这两篇短文,奠定了后来被称为“纳什均衡”的博弈理论的基础。

  纳什后来一直受精神分裂症的折磨,几乎没有更多建树。但他终于得到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评奖委员会的认可,与另外两位博弈理论的创建者一起,走上了诺贝尔奖的领奖台。

  纳什传记的作者、美国记者西尔维娅·娜萨曾经说过,最让她感动的就是纳什的原创力——“没有人比纳什更对原创力着迷”。 根据纳什传记拍出的影片《美丽心灵》,让更多人分享了这份感动。

  纳什一生所写文章虽不多,却几乎全是靠原创力“搏”出来的精品。假如按照论文的数量来要求,纳什也许根本不具备教授资格,恐怕也很难得到特殊人才的特殊照顾。但是,正是因为普林斯顿大学为纳什的原创力提供了充分的发挥空间,他那27页纸的学术论文才能对经济学理论作出重大贡献。

  俄国文豪列夫·托尔斯泰说过:“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一生永远是模仿和抄袭。”一个以创新为荣的教育环境,才能培育出充满原创活力的新一代,也会让论文抄袭难于生存。

  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给如何培育创新能力带来了新的挑战。信息爆炸为大学的研究和学习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资源,给知识的利用提供了从未有过的便利。今天数学专业的学生与学者,要远比当年纳什从事论文写作时更容易受到前人观点与思想的点拨和撞击。但是,当人们只需用鼠标轻轻一扫,就可以把网络上的信息归入自己的文档,抄袭也变得更加容易。

  互联网时代的论文抄袭需要一定的技术手段来遏止,比如建立完备的电子核查系统,更需要健全相关的法律规定,对版权侵犯有更为严格、细致的区别和划分。在这方面,美欧等发达国家是走在前面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但更为重要的,还是要着力于建立能够激励创新,给创新者提供更广阔发展空间的教育体系。

  激发原创力原本就是教育的主要功能,但现代社会因商业化不断渗透,功利因素加大,导致论文成堆而缺乏创新,成为大学教育中较为普遍的现象。一些学者和学生写论文无非是为了换取一张文凭、一个头衔,或是一份更好的工作。当论文成为一种功利性工具,代写论文、抄袭论文也就有了生存空间。

  论文抄袭不仅有损于抄袭者的道德信誉,也会给抄袭者所在机构或学校带来不利影响。尤其是在各国学生交流频繁的今天,它甚至会让人们联系到一个国家的形象。(丁刚)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