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闵恩泽:科研“三线”的喜与忧
2011-08-12 科技日报 刘莉

  开栏的话 在一般人眼里,院士大概常与学术精英、业界权威这样一些高端而又似乎离我们有点远的词汇联系在一起。其实,我们的记者也多少怀着这等忐忑怯怯地敲开院士们的家门。但近距离的采访和对话,让记者由衷感到现实生活中的院士,更多的是一群你我这样的普通人,有着具体、寻常的情趣、喜怒和爱好,像今天与您见面的闵恩泽老先生,喜欢《上海滩》的插曲,甘当费天王和李娜的粉丝;但他们绝对又有着不普通的地方,除了他们所从事的造福于社会、国家的不凡事业外,还有许多许多。不信,请您与我们一道,走进他们多彩的人生。

  人物档案 闵恩泽,1924年2月8日生于四川成都。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7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发小球硅铝裂化等炼油催化剂,奠定了我国炼油催化剂制造技术基础;八九十年代,开展导向性基础研究,开发我国独有石油化工技术,成为石油化工技术自主创新先行者;九十年代以后,率先进入绿色化学领域,成为绿色化学的开拓者。

  盛夏的北京,清晨6点天已大亮,位于学院路的中国石化科学研究院内,早起的人总能看见87岁的闵恩泽在院子里“认真地走路”。耄耋之年的他终于把“保持身体健康”列为重要的日程,并信誓旦旦在亲友面前保证“以后要在保持健康上多花点时间”。

  但除了早晚走路外,这位为我国石油催化研究忙碌了一辈子的老人,如今依然把每天大部分时间留给工作。他笑称自己现在是在科研“三线”:“在职的研究人员是‘一线’,院学术委员会是‘二线’,我是顾问,就是‘三线’”。

  7月26日,接受记者采访的闵恩泽鹤发童颜,笑声爽朗。按照记者事先发来的提问,闵恩泽准备了近50页的幻灯片。现场提问,闵恩泽则边听边用笔记在纸上,然后一一回答,不清楚的地方他还会翻看特意带来的一摞材料。

  身处科研“三线”的老先生有着强烈的责任感。2008年1月8日获得2007年度国家科技最高奖时,闵恩泽已是84岁,但在中国石油化工集团的报告会上,老人说“我还想再干点事”。随后的几年他把自己的精力投入到“中国石化发展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的课题,也就是明天后天需要研究的课题”。

  生物柴油和微藻生物柴油等技术的研发成为老人关心的热点,除了查阅国内外资料提供思路外,闵恩泽还会不顾高龄,亲自到各地厂区去研讨。今年4月他去了江苏一家生物能源公司考察在建的生物柴油装置,6月又飞往海南东方参观那里的中海油生物柴油生产装置,还去参访三亚海边的微藻生物柴油培育基地。此外,在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以他命名的“恩泽生物质精细化工实验室”,今年3月已被评为第二批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以他的年龄,很多人都劝他多用些时间休息,可是闵恩泽却放不下,他曾把科研比作他爱吃的“麻辣烫”,又辣又爱。“工作现在变成了自己的嗜好,这些事情做了之后很高兴的,有成就感。”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