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学术风波接连不断 遏制学术抄袭须重建学术规则
2011-08-02 法制网

  “事实上,我们国家在学术方面的创新是非常不足的,重复研究和造假的现象有增多趋势。比如说,我们大学的教科书、研究生的教科书特点都不够明显,尤其是基础性教材,这是高等教育里面存在的一种现象。而在技术成果这一块,重复研究也比较多。所以说,剽窃、抄袭、造假等现象在学术界都是时有发生的。”北京联合大学应用经济与管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政法大学青少年犯罪与少年司法研究所研究员杜兆勇说。

  学术抄袭两大原因

  记者进一步了解到,关于剽窃、抄袭、造假等现象还有另一个问题值得注意:由于当前的“课题”、“项目”有大量的经费和资源,因此成为各路人马的争夺对象,而在当前的学术评价机制下,论文数量成为获得“项目”的主要参考指标,这也成为抄袭行为的“发酵剂”。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向记者列举了通过学术获得利益的三种情况:

  一是“基金、著作、基金”的闭循环。研究者申请基金,利用基金买书号,出版“著作”,再以“著作”去申请新基金。这种著作一般只有两人看——编辑和作者。

  二是“课题、论文、课题”的闭循环。学者申请课题,然后炮制各种论文、报告,紧接着公关在各类期刊发表,用论文去结题,再以论文去申请新课题。

  三是“成果、获奖、成果”的闭循环。在以上两个闭循环中,还嵌入另一个环节,研究者(或机构)酝酿把论文、著作等汇聚成成果,申报各种政府奖项,以奖励提高自己的地位和声誉,再以奖励去获得新的成果,获得新的奖励。

  “这样的学术活动路线图,足以令人‘名利双收’。然而,在世界第一论文发表数、每年几百项科技大奖的繁荣表象下,学术的真实生态却趋向荒凉。教师疲于应付考评、追逐名利,学术生命日益萎靡甚至被迫造假,从这个意义上讲,老师也是受害者。”熊丙奇说。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学术研究开始以市场价值为导向,但是市场价值也有不好的一面,比如唯利是图。所以,我国目前的学术抄袭由两方面的原因造成:一方面,在体制内旧的考核机制和评价机制的弊端没有解决;另一方面,在利益驱使下有的学术研究者一切向钱看。上述两方面的原因加起来导致中国知识分子近年来在学术领域的抄袭造假行为更加严重了。”杜兆勇说。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