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李志民: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区别
2018-05-14 主编微讲堂 李志民

  20世纪,西方文明将人类探索未知的学问分为三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其中,自然科学之于人文科学的比较,从始于差异化的争执,到相辅相成的配合,再到互为延伸的论证,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两条重要脉络,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联系愈加紧密。

  从被研究的对象来看,自然科学(natural science)是研究无机自然界和包括人的生物属性在内的有机自然界的各门科学的总称。现代自然科学产生于四百年前,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有新的假说、新的学科产生,并不断更新、淘汰原有的理论。但其基本假设一直未变,就是认为物质世界是客观的、无意识的,自然规律不受人的主观意志影响。四百年来,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科学研究的对象越来越复杂,研究的层次不断提升。自然科学成果往往呈现为对客观存在的了解和认知方面。认知的对象是整个自然界,即自然界物质的各种类型、状态、属性及运动形式。认知的过程在于揭示自然界发生的现象和过程,进而把握这些现象和过程背后的实质和规律。认知的目标一是可以直接合理地使用它们,另外还可以通过它们预见新的现象和过程,为人类物质文明实践更合理而充分地利用自然界资源开辟各种可能的途径。

  而人文科学(humanities),则是那些研究人类的交流、信仰、情感、道德和美感等的各门科学的总称,其拉丁文的本意为人性与教养。人文科学是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为目的的科学。人文科学研究不仅仅是一种真理性探索,往往还代表了一定的价值观和社会集团的利益。人文科学呈现过程区别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对普遍规律的发掘和思考,人文科学更多关注的是人性主观意识中“具体的”、“个别的”和“独特的”价值观,突出独特性、意外性、复杂性和创造性。

  从涉及学科的细节来看,自然科学涉及有机自然科学和无机自然科学两类。一切生命科学,其中包括人的生理学和人类学以及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和心理学的一部分属于第一类;宏观和微观力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和天文学等属于第二类。随着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不断加深不断拓宽,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不断发展,自然界(包括人工创造的物质)极其广泛的内在联系和规律不断被揭示,不但高度发展了原有基础学科,还出现了像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这样的新的横断学科,更发展出了一系列应用性学科。现代自然科学是一个具有十分复杂的科学分类结构和系统的知识体系,不仅是现代工业技术、农业技术和医学的理论基础支撑,也是信息化等当代社会生产力技术发展的源头和营养。

  人文科学包括语言学、文学、哲学、考古学、艺术史、艺术理论以及具有人文主义内容和运用人文主义方法的其他社会科学等,与自然科学在探究和解释世界的方式上存在根本的区别,不同的思维角度,不同的概念定位,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等等。如果说自然科学是理性的产物,那人文科学一定是感性的想象的产物,它使用现象与实在、命运与自由意志等概念,并用情感性的和目的性的语言来表达。14至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研究与神学研究相对立,提出了人是宇宙的主宰,是万物之本,是一切文化科学的中心的世界观。19世纪,人文科学成为欧洲大陆大学预科的基础教育学科,其基本目标是训练人的知识技能,并使人“更富于人道精神”。

  事实上,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人文科学不断外延式发展,紧密结合,互相渗透,开辟了更为广博的新知识领域。科学与哲学,技术与艺术似形离实神合,自始都不是孤立发展的,自然科学的经验材料以及关于这些材料的理论概括是哲学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自然科学的理论思维方法又需哲学世界观的指导,人文主义内容和人文主义方法的解释离不开自然科学的认知基础,艺术和文学的推陈出新需要自然科学所带来的事物本质认知和把握。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已经发展为一种综合交织的庞大的社会建制,三类科学所研究事业的发展也已成为政府规划和决策的重要方面,共同将人类社会发展落实在客观认知、群体行为实证以及感观评价的体系中。

  (责任编辑肖书笑,主编李志民)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