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李志民:信息化推动着中国教育变革
2018-03-23 主编微讲堂 李志民

  互联网正在推动着人类文明迈上新台阶。从上世纪90年代起,互联网渐渐进入中国人民的生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包括教育在内的中国工业、农业、能源、金融、医疗、旅游等各行各业的发展,并形成了崭新的行业竞争格局,同时互联网和信息化上升至影响国家乃至世界格局的重要地位。互联网改变了传统学校传授知识的模式,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知识传播和学习方式,在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方式等方面都有着深刻影响,引发了教育行业的变革。

  随着时代的演变,教育也在发生着变革。不同的社会阶段对应着不同的教育形态,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物资等教育要素都在发生变化。在农业时代,土地和劳动为主要生产资料,农业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教育要素和教育实施主要集中在教师个人身上,知识是老师垄断的,有道是“师傅带徒弟、名师出高徒”,教育具备规模小、无标准和个性化等特点。在工业时代,社会生产专业化、标准化、人机同步化,资源和能量成为主要财富,教育要素和教育实施主要集中在学校,学校和教师部分垄断知识,学生和家长追逐名校,全社会都是名校情结,教育具备有规模、标准化和无个性等特点。在信息时代,信息成为比物质或能量更重要的资源,脑力劳动价值增加,体力劳动价值缩小,教育要素集中在网络平台上,知识无法垄断,教育实施将以个人选择为主,真正实现教育公平,真正实现个性化学习。信息时代的教育具备大规模、灵活性和个性化等特点。

  信息时代下,人们越来越习惯于屏幕学习。截止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5.8%。智能终端迅速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在全国范围内流行,使用屏幕进行沟通、购物、娱乐乃至学习、办公越来越普遍。随着用户行为的改变,行业、时间、渠道等也正趋向于纯数字化、移动化、碎片化发展。互联网颠覆了信息传播的“中央复杂,末端简单”的基本规律,教育广义上属于知识传播,知识的扩散和获取渠道,知识内化的途径和方式等都与传统方式渐行渐远,新的教育形态将会逐步形成。

  信息时代下,知识的获取与传授呈现碎片化。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是效率的时代,用户、行业、时间、渠道都呈现碎片化。碎片化学习更适应信息时代的特征,学生的学习模式发生改变,引发教、学、评的改变、带来课堂结构和课堂形态的改变。比如知识传授在教室内而知识内化在教室外,以前45、90分钟的课堂现在变为10、20分钟的视频课堂等等。VR、AI等新技术的应用会创造新的学习场景,有利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力,大规模的课程平台,便于学习者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课件,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成为可能。

  信息时代下,新技术发展支撑新型教学模式应用。历史上每一次技术的发明总会带来教育的变革。随着信息技术迅速发展,教学工具、学习工具、考试评价工具、课程结构形态等都发生了演变。特别是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创造了跨时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使知识获取的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

  中国教育一直着面临资源分配不均、投入产出失衡、素质教育水平较低等困境,在线教育突破时空限制,结合移动终端实现碎片化学习,使得教育内容更多样化。教与学可以不受时间、空间和地点条件的限制,知识获取渠道灵活与多样化。学生学习模式在转变,MOOC、混合学习、翻转课堂、泛在学习、移动学习等在线教育模式已是大势所趋。(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责任编辑陈滨跃,主编李志民)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