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授课列入“神十”飞行大纲
此次太空授课活动,由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教育部、中国科协共同主办。然而,据记者了解,太空授课从仅是想法到成为现实,也是几经倡议的结果。
原来,2011年9月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升空后,中国科协曾率先倡议开展太空授课活动;2012年6月“神九”发射前,中国科协再度倡议,并与载人航天工程主管方“一拍即合”。
2012年11月初,太空授课活动列入“神十”飞行大纲。
随后,3家主办单位有关部门组成工作协调组,负责太空授课活动的筹备工作。其中,中国科协在参与总体方案制定与实施的同时,主要负责组织授课专家组、提出授课内容、编写教案脚本、准备课件等,同时负责协助天地演练。
授课专家组由航天领域的专家和航天员系统有关人员、教育专家及一线物理老师、科普专家组成。针对太空授课方案,从去年底至今年初,专家组进行了一系列论证。而在2012年12月18日、27日两次论证会上,专家组提出的一些意见,最终被确定为此次太空授课的刚性原则。
中国工程院院士、教育部原副部长韦钰表示,太空授课的重心一定要围绕“核心概念”,按照目前国际科学教育最新理念进行。
“此前沿袭的仅要求获得‘知识点’的这一页已经翻过去了。”韦钰在上述会议上表示,必须让授课对象学深学透一二十个“核心概念”,并使这些概念成为一种本能。
也就是说,此次太空授课的“核心概念”是微重力,教育方法则应是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在会上也特别强调,在轨授课要突出科学探索精神,“一系列在轨实验的科学原理,应成为青少年的终生认识”。
在经过反复讨论并综合了各方面专家的意见后,授课专家组约定:太空授课要同中小学生常识与知识结构接轨,凡演示科学实验涉及物理学概念时,必须使用通俗语言表述,比如用“失重”而不用“微重力”讲解,使用“测体重”而不用“测质量”的说法……
在太空微重力环境中,液体表面张力主导效应会表现出不同于地面的奇异现象。有人曾提议,在做“水膜”实验时实验用具能否使用方形或其他形状的。对此,参与实验论证的力学专家们则表示:一定要用圆环!
赵建福解释说,表面张力大小与表面张力系数和表面弯曲程度有关,尖锐夹角的实验用具会因为流体表面张力的变化而拉破液膜,因而应该避免使用尖角用具。
4将向全国征集太空实验方案
太空授课结束后,王亚平在天宫一号上给世界第一位太空教师、美国前宇航员芭芭拉·摩根发了一封电子邮件。邮件中,王亚平这位中国首位太空教师,向她的前辈描述了自己“与亿万中国学生一起分享了太空的神奇和美妙”的体验。
据了解,伴随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目标第二阶段任务的实施,作为科普工作的主要社会力量,中国科协自2010年起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共同面向青少年开展了“开启天宫梦想”系列航天科普活动。而此次太空授课就是系列科普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学术上,太空失重环境使得一些在地面常重力环境中被掩盖的次要因素或次级效应得以彰显。科学家借此可以观测到不同于地面的独特现象,揭示其内在规律。”关于此次太空授课的意义,赵建福如此评价。
太空授课专家组组长邸乃庸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此次活动将带领孩子们进入另外一个世界,丰富他们的想象力。“我们的未来源于科学幻想。孩子们幻想越丰富,人类社会的进步就会越快。”
北京十九中高一学生张雪飘是学校天文社成员,一直喜欢探索太空世界。当她得知自己成为学校能够参与现场互动的15个学生之一,感到特别高兴。看到水膜注水后形成的水球晶莹剔透,她不由得联想到电影《哈里·波特》中的水晶球。
就在“神十”飞天之前,历时3个月的全国青少年航天科技知识竞赛活动刚刚落幕。明年,中国科协还将面向全国青少年广泛征集空间实验室的实验项目。
正如航天员王亚平说:“太空寄托着人类美好的向往,知识是走向太空的阶梯。我们愿与您一道为开启全世界青少年朋友热爱科学、探索宇宙的梦想共同努力。”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