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5年再见
“从去年开始,就陆续有国外的科学家和我联系,想来中国看这次日全食。”因为机会十分难得,林隽也早就作好了观测的准备,但为了能让公众更为科学地观测这次难得的日全食,林隽放弃了去现场的机会,选择了在媒体上当嘉宾。
“下一次我国境内再能见到日全食则要等到26年后的2035年,还只有西藏等边远地区才能看到。”林隽说,随着科学的发展,天文学家已经完全知道了为什么会发生日食,以及每次日食大致过程是什么样的。
在全食出现前的两三分钟里,天光的变化似乎不是逐渐地,而是像坐滑梯一样突然降了下来。月亮的影子也像一朵飞云的影子一样,从西边迅速地飘了过来,又黑又快。
林隽认为,全食阶段是观测中最有意义的。比如,红色的、比日冕稍亮一点的喷发日珥,离太阳始终很近的水星,还有包括金星在内的几颗亮星陪伴,都是观测中的关注点。
“这一次,水星在太阳东面,离开太阳大约10度——也就是说,向前伸开你的手臂,大概一拳头宽的距离。而金星在太阳西面大约44度。地平线附近,则似乎是傍晚的景色。”林隽说。
虽然不能亲临现场,但林隽并不感到太遗憾。
“我国天体物理研究水平的进步是巨大的,连国外的科学家都在感叹,也意识到了中国科学家的工作是不能忽略的。”林隽表示。
“目前,我国非常重视天文学发展。比如,正在建设的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它在国家重大需求方面有重要应用价值。”林隽认为,天文学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观测,一旦拥有更为先进的观测仪器,也就等于比其他国家先行了一步。
“日全食很难得,但更为重要的是,可以激发起一部分青少年对天文的兴趣,这对未来我国天文学研究储备人才,意义十分重大。”林隽说。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