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创新中国的60项科学成就:曙光高性能计算机
2009-09-09 科学时报 张巧玲/整理

  20世纪80年代,随着世界信息革命的不断深化以及中国改革开放各个领域研究和生产的发展,高性能计算机的缺乏成为我国信息产业科研以及研制能力发展的瓶颈。1990年,在“863-306”主题专家组的领导下成立了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智能中心),负责研制曙光系列高性能计算机。

  经过3年的努力,1993年“曙光一号”并行机研制成功,这是我国第一台全对称的多处理机,在国内率先实现了多线程机制和细粒度并行。1994年,“曙光一号”被写入当年的全国人大政府工作报告。

  “曙光一号”虽解决了我国自行研制的通用高性能计算机从无到有的问题,但其体系结构限制了其可扩展性,从1993年起,智能中心开始了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系统“东方一号”——“曙光1000”的研制工作,“曙光1000”采用大规模并行处理(MPP)体系结构,网络结构采用2DMesh,节点间通信采用蛀洞路由技术。

  1995年3月,我国“曙光1000”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系统研制成功,5月通过了由国家科委组织的国家级鉴定,成为我国第一台实际运算速度超过每秒10亿次浮点运算(峰值速度25亿次)的并行机。这是继“曙光一号”计算机以后,我国高性能计算机方面的又一个里程碑,是当时国内研制的最高水平的计算机系统。它突破了一大批大规模并行处理(MPP)的关键技术,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研制和生产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系统的国家之一。该项目获得1996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1997年获得我国信息领域唯一的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曙光1000”的研制成功打破了西方国家在大规模并行机方面对我国的封锁和垄断。此外,我国自主研发的高性能计算机在石油、气象、科研、教学、国防、商务等领域可广泛应用。

  继“曙光一号”、“曙光1000”研制成功后,智能中心又成功研制了“曙光2000”、“曙光3000”、“曙光4000”等一系列高性能计算机系统。2008年,智能中心又成功推出峰值230万亿次的“曙光5000A”高性能计算机系统,并在千万亿次的验证系统中首次采用我国自主研制的龙芯通用处理器芯片和自主设计的系统套片和交换芯片。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