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光认为,如何采取措施减少单位GD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解决气候变暖对我国一些行业已经造成的影响,是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要面临的问题之一。
“气象部门将强化对大气成分的监测,目前正在与航天部门研发如何利用卫星进行温室气体监测。”郑国光介绍,中国气象局作为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国内牵头单位,还将认真组织科学家参与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的编写,使之更客观地反映全球气候变化的事实及影响情况;作为中国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的重要成员单位,将积极参与到未来的国际气候谈判中。
此外,在城市规划和重大工程项目前,气象部门都要对其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
郑国光表示,前期气象部门在此方面已有一定基础,例如针对三峡大坝建设前、中、后期都有相应的服务;2010年全国气象部门共开展了280多个项目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以避免或减少气候条件对工程建成后的影响。
建议出台《气象灾害防御法》
“我今年在政协会议一个重要提案就是加快推进《气象灾害防御法》出台。”郑国光解释说,现在不仅是灾害的预报监测预警工作,更多的是气象灾害的预防。预防,包括现在正在做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采取什么样的防御标准。《气象灾害防御法》就是想从法律层次上,进一步规范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这个法律里面既要规定气象部门,又应该规定受气象灾害影响部门的职责。
由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气象防灾减灾任务异常繁重。如2010年甘肃舟曲的特大泥石流灾害、南方特大暴雨、2011年初北方遭遇的严重干旱等极端事件中,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都遭受极大损失,为了更好地将灾难防患于未然,出台《气象灾害防御法》势在必行。
《气象灾害防御法》一方面规定了各级气象部门的监测、预警、预报责任,另一方面也规定了受气象影响部门的责任和义务,提高应对极端天气事件和灾害的应急机制,最终提高防灾减灾的效果。
郑国光表示,《气象灾害防御法》的出台将会加快建设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进一步规范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明确各级部门的职责义务,提高应对极端天气事件和灾害的应急机制,最终提高防灾减灾的效果。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