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解读:行星冲日为哪般?
2014-04-04 科技日报

  地内行星在一个会合周期内可出现两次合日

  “地内行星在一个会合周期内可以出现两次合日,一次在地球和太阳之间,称为下合;另一次它同地球分在太阳两侧,称为上合。” 李昕告诉记者,“当地内行星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也就是我们说的下合时,如果刚好行星路过太阳的表面、与地球和太阳形成一条直线,就形成了凌日现象。不过这是很少见的情况。” 至于凌日现象到底有多少见,李昕以2012年6月6日发生的金星凌日为例,“这是本世纪发生的第二次金星凌日,却也是本世纪的最后一次,下一次发生就要等到105年以后了。”

  “那么火星形成的天象,实际上就是一个合、一个冲。当它冲日时,太阳落下它便升起,我们整夜都可以看到它;合的时候它在太阳的另一侧,所以观测价值不大。”李昕说。

  行星冲日,小天象的大学问

  李昕表示,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了解行星的手段也越来越先进,因而冲日已不再是人们认识行星的最佳方式,它更多是普通的天文爱好者观测行星的较佳时期,借助天文望远镜和星图,就可以在行星冲日时观测到它。“如2012年,就发生过火星,土星,木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等五大行星在一年内轮番”冲日“的现象,这就为天文爱好者提供了观测这些行星的好时机。”李昕说。

  据他介绍,行星下合,还是有一定的观测价值的。还以金星凌日为例。因为光线是直线传播,由于水星、金星的视圆面远远小于太阳的视圆面,在凌日发生时,使得它表现为在日面上仅出现一个缓慢移动的小黑点。据了解,早在公元17世纪,著名的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就曾提出,金星凌日时,在地球上两个不同地点同时测定金星穿越太阳表面所需的时间,由此算出太阳的视差,可以得出准确的太阳到地球的距离。虽然哈雷未能在有生之年遇上“金星凌日”,但在他提出这一观测方法后出现的四次金星凌日天象中,每一次科学家都高度重视。比如,1761年5月26日金星凌日,俄罗斯天文学家罗蒙诺索夫,就发现了金星大气。而后,天文学家又通过金星凌日搜集到大量数据,成功地测量出太阳到地球的距离为1.496亿千米。

  “但是在上合天象时,行星在太阳的另一侧,此时的观测价值就不是很大了。”李昕说。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