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雷朝滋:高校科技应当摆脱跟踪模仿,实现原创引领
2020-01-10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雷朝滋 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

  当今世界,国际格局在变,现代化模式在变,生产力布局在变,人类面临的问题也在变,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国经过长期努力,已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步伐势不可挡。而要实现真正富强,科研工作就不能完全跟踪模仿,必须要原创引领。

  一、跟踪模仿无法成为“一流”

  1956年1月14日,周恩来总理在中共中央关于全国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作报告,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并要求国家计委牵头在3个月内制定《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在国务院着手部署科技规划工作时,周恩来总理就阐述了迅速而有效地实现“十二年科技规划”目标的路径,其中最主要的手段就是向苏联和其他有关国家学习。可以说,这一时期的科技工作基本上以跟踪模仿为主。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先后召开了全国科技大会和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制定和实施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形成了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新时期科技工作指导方针,提出了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和在新中国成立100年前后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但到现在,我国科研还是以跟踪模仿为主。

  目前中国经济面临两个“战”,即外部的中美贸易战和内部的转型升级攻坚战。中美贸易战的竞争核心直指科技,科技决定了大国博弈的胜负,我们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中国转型升级攻坚战就是十九大提出的让中国经济由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过去40年,中国经济高速度增长主要是靠大量资本、资源与劳动力的投入,现如今促使中国经济发展的诸多要素条件已经发生变化。未来,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要以创新为根本驱动力,而没有科技支撑是实现不了的。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而高校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原始创新的主战场,建有60%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承担了全国60%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重点研发项目,以及超过1/3的国家863计划、支撑计划以及重大专项等科技任务,获得7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随着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产业转型升级对“创新支撑”的需求日益增加,高校的角色定位要从过去适应性服务逐步转向服务和支撑引领同步,努力在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上下功夫,在更多重大创新领域由跟跑转为并跑,争取实现领跑。如果高校科技的质量上不去,如何支撑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高校科技工作应该脱虚向实、转段升级,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

  二、高校科技工作应该如何脱虚向实、转段升级?

  (一)不以“帽”取人,更不以数量论英雄

  近年来,我国科研论文发表数量持续增长。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2019中国卓越科技论文产出状况报告》可知,我国高被引论文数量和热点论文数量均排在世界第二位,而高校是科研论文的重要产出地。然而,尽管高校论文发表数量和被引用次数很多,但基础研究水平和已有的重大科学成果与国际上还有相当的差距。

  同样,我国高校的专利申请量也大幅增长,高校已成为我国专利申请的重要力量。截至2017年11月,全国高校及科研机构当年累计共申请专利375971件,占国内专利申请总数的11.9%;全国高校及科研机构共获授权专利181837件,占国内授权专利总数的12.1%;全国高校及科研机构持有有效专利624001件,占国内有效专利总数的10%,其中,持有有效发明专利共353016件,占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总数的25.4%。然而,与之不相称的是,高校专利转化实践情况表现不佳,真正实现产业化的科技成果不足5%。【数据来源于《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业务工作及综合管理统计月报》2017年第11期】

  高校要扭转当前论文数量好看、指标好看,但实际支撑不足、贡献不足的问题,更加关注质量和贡献,避免以“帽”取人、以数量论英雄。基础研究要强调学术创新贡献,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领域要突出市场评价。高校还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自由探索,一手抓有组织的科研。自由宽松是高等学校的优势和特色,但自由探索并不意味着无组织,不管是基础研究还是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没有组织都是很难实现的。现在的自主创新局面之所以比较被动,就是因为高校科技工作者没有组织起来,都是散兵游勇。高校建的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基地和平台,原本是为了组织团队攻关,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却根本没有团队,以至于在评估当中面临被淘汰、被整改的危险,更遑论做出高水平、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了,因此,有组织的科研要抓紧。

  (二)转作风,抓学风,构建创新文化

  科研作风学风是科技创新的保障,也是创新文化、是土壤、是软实力,影响深远。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净化科研作风学风都是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伪造、篡改数据图表,抄袭、剽窃成果,买卖、代写论文,夸大研究基础和学术价值,盲目追逐热点等学术不端事件和不良倾向,已成为突出问题,严重影响到学术风气和创新质量。

  科学研究的目的是解决问题,基础研究负责解决基础科学和基础理论问题,应用研究负责解决生产生活实践中的问题,文章和专利只是最终的产品表现形式。高校应当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对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将转变作风学风、构建创新文化作为重要保障,引导学校、学科和个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追求,切实解决急功近利、浮夸浮躁、科技泡沫、学术泡沫的现象;高校建立创新体系、提升创新能力也应当以承担国家、地方、行业各种各样攻关任务为重点,在实战中完善体系、提升能力,而不是一味地争取资金补助。

  在学风作风建设方面,教育部正在研究制定文件,指导高校破除当前科研评价中存在的论文“SCI至上” 现象,规范各类评价工作中SCI论文相关指标的使用,杜绝唯论文数量、唯影响因子和唯被引次数等,破除论文“SCI至上”为突破口,推动科技评价改革,引导评价工作突出科学精神、创新质量、服务贡献,推动高等学校回归学术初心,净化学术风气,优化学术生态。

  (三)构建创新体系,提升创新能力

  随着“双一流”建设的不断推进,如何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成为高校在新时期面临的重大课题。从近期“双一流”建设高校的中期评估情况来看,各高校都非常重视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学科排名的上升。可以说,高校的各项举措和资源都围着提升学科排名、学校排行榜的指标和“挖人”转,但在如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如何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思考不够深入,举措不够有力,资源投入不足。高校应当着力于创新能力和创新体系建设,落实教育部“三纵一横一面”整体部署,深刻把握世界一流大学发展的本质规律,坚持问题与目标驱动,提升发展质量,形成团队合力,在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方面做出更多贡献。

  在基础研究领域,要把前沿科学中心建设作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抓手,把前沿科学中心建设成为具有国际“领跑者”地位的学术高地。总书记十分关心基础研究,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中国的基础研究恐怕不能完全靠自然长成,也不能等一百年才出成果,要注意从现实的生产实践当中提炼基础科学问题,要用应用研究带动基础研究水平的提升。因此,前沿科学中心要主动培育前瞻引领的基础研究大项目,持续产出高影响力的原创大成果。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前沿科学中心建设要落实四个“实”:第一,物理空间要实;第二,队伍要实,要组建稳定的团队,打造一支多兵种、多学科交叉的正规军,重点瞄准35岁以下优秀的博士和博士后,不要在国内挖来挖去,尤其是不要挖那些已经有帽子的人;第三,目标任务要实,要瞄准重大目标,选择重大科学问题,长期坚守,真正实现从0到1的创新,实现重大突破;第四,条件保障要实,前沿科学中心要成为实体,学校可以先建,成熟一个认定一个。

  在应用研究领域,要主动推进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包括省部共建的协同创新中心和国家级的协同创新中心。要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必须要有理论突破,而理论突破转变为关键核心技术一定是在产业化过程中,因此,协同创新的重点是校企协同、产学研协同,实现优势互补。然而,校企合作还存在合作不深入,合作仅停留在表层,成效不够明显等问题。在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过程中,高校应当主动作为,增强能力、完善条件,吸引企业主动协同合作。

  在高校集成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要把集成攻关大平台建设落到实处,把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产业化打通,改变高校专项突破比较多、系统集成度不够的现状。现在高校专利实施转化率并不高,很多单项技术都浪费了。集成攻关大平台的建设一定要发挥高校长期的基础研究积累和技术创新优势,应当与龙头、骨干企业加强合作,构建从原始创新到产业化的全创新链布局,长远支撑重要关键行业发展,在建设过程中,要遵循规律,不能急功近利。同时,促进高校成果转化方面,要优化专利资助奖励政策、调整考核评价指标、建立健全专利申请前评估制度,突出转化应用导向,大力提升专利等科技成果质量;要加快建设专业化机构,大力培养培育技术经理人队伍,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当然,不管是前沿科学中心,还是协同创新中心,亦或是集成攻关大平台,其重点是探索现代大学办学体制机制,解决好教学和科研、平台和院系、个人和团队之间的关系,而不仅是简单的科研平台。这些平台能否真正发挥作用,关键还在于是否能够实现团队攻关,实现有组织的科研。高校应当转变思路,不搞花样,不戴帽子,把支持青年教师作为重点,鼓励他们到平台中去、到团队中去,团队平台要选择大目标并长期坚持、稳定支持。为了真正实现这些目标,前沿科学中心和集成攻关大平台的考核、人员聘用、职称评审、学位授予都会采取特殊政策,给予充分的自主权,当然,特殊政策的给予是基于高水平、高质量的,不是政策洼地。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