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河南师范大学"分类培养"模式造就创新型人才
2013-09-09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将学生分成师资型、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

  河南师大分类培养造就创新人才

  近年来,在学术、科技、文艺等竞技舞台上,频频可见河南师大学子的闪亮身影。由河南师大学生组成的帕瓦罗蒂艺术团一举囊括中国舞蹈“荷花奖”、中国音乐“金钟奖”金奖和中国校园戏剧奖,一度传为佳话。

  创新人才的不断涌现是河南师大人才培养的缩影。“创新人才源于个性化培养。要想真正培养出创新人才,需要在制度和文化层面上有突破,树立和完善个性化培养的理念,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河南师大副校长徐存拴说。

  据了解,近年来,河南师范大学实行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发展方向,将学生分为师资型、学术性和应用型人才进行针对性培养。所谓学术型,即有志于读硕读博,在专业和学术方面继续深造。有志于从教的学生可归为师资型,而有创业和应用意愿的学生,则为应用型。

  两个“1+100”是分类培养的重要载体。河南师大联合省内外100所省级示范性高中、100家企业,建立了“1+100”省级示范性高中协作共同体和“1+100”校企联合协作共同体,前者为师资型人才培养搭建平台,高新技术企业协作共同体的建设则为应用型学生的培养提供平台。

  “半年时间顶岗教学,真刀真枪地实习,和名师一起讲课、教研,不仅了解了基础教育的状况,而且也提高了教学的技能。”100所协作中学之一的郑州一中校长朱丹告诉记者,河南师范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量身定做”和“按需打造”。

  去年,“河南师范大学—高新技术企业协作共同体”成立,该校与河南锂动电源有限公司、新飞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等100家高新企业签订协议。根据协议,协作共同体双方将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合作进行产品研发。合作单位还将安排学生实习,接收教师到单位参加科研。“以前,我们带学生去企业实习,几乎是走马观花。现在分类培养之后,去企业实习的学生不再一窝蜂,企业能对学校提出课题,而老师带着学生,到企业真正去解决问题。”徐存拴告诉记者。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