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甘肃农大参与完成的两个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2011-01-20 中国教育网

  2011年1月14日,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温家宝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在大会上讲话,李克强主持大会,国务委员刘延东宣读了《国务院关于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

  甘肃农业大学参与完成的两个项目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其中,“矮败小麦及其高效育种方法的创建与应用”项目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等30个单位完成,甘肃农业大学作为第10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青藏高原牦牛乳深加工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项目由中国农业大学和甘肃农业大学等6个单位完成,甘肃农业大学作为第2完成单位,甘肃农业大学人事处副处长、博士生导师甘伯中教授作为第2完成人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矮败小麦及其高效育种方法的创建与应用”项目以我国特有的遗传资源太谷核不育小麦和矮变一号小麦为材料,经过连续大群体测交筛选和细胞学研究,从8785株测交后代群体中得到一株既矮秆又雄性不育的小麦,首创国际矮败小麦。经过不断研究和反复实践,科研人员创立轮回选择技术,构建动态基因库,建拓各具特色的轮回选择群体,创建了矮败小麦高效育种方法,育成新品种42个,推广面积1.85亿亩,增产小麦56亿公斤。通过轮回选择,聚合有益基因,打破不利连锁,有效解决了高产与多抗、高产与广适、优质与高产等诸多矛盾,育成了超高产、广适应、优质高产和抗旱节水等一批突破性小麦新品种。该项目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小麦育种专家刘秉华研究员主持,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王化俊教授以第17完成人参与了项目研究。

  “青藏高原牦牛乳深加工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项目首次探明了青藏高原不同海拔高度的牦牛乳与牦牛发酵乳的理化性质、菌相变化规律及牦牛乳酪蛋白结构和干酪素不良色泽与风味的产生机理,实现了活性多肽的高效分离,开发的干酪素和酪蛋白磷酸肽获批国家重点新产品,实现了牦牛发酵乳、酪朊酸钙(钠)及黄油粉等8种产品的产业化生产,并起草干酪素和酪蛋白酸钠的国家标准。项目取得10项省部级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国家菌株保藏证书9项。发表科研论文28篇,其中SCI文章9篇,EI文章3篇。项目为我国牦牛乳的科学研究和深加工提供了基础数据,填补了我国牦牛乳加工技术和新产品开发的空白,带动了我国牦牛乳制品工业的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该项目由中国农业大学任发政教授主持,甘肃农业大学人事处副处长、博士生导师甘伯中教授作为第2完成人参与了项目研究。

  据了解,此次甘肃省有6个通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其中4个为农业项目,甘肃农业大学是此次甘肃省唯一获奖的高等院校,在教育部公布的全国高校本年度获国家三大科技奖励通用项目统计排序中,名列第41位,位于全国农业院校第5位。

  据介绍,国家科学技术奖包括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五大奖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予在技术研究、技术开发、技术创新、推广应用先进科学技术成果、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以及完成重大科学技术工程、计划等过程中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中国公民和组织。每年奖励项目总数不超过400项,分为一等奖、二等奖2个等级。此次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共授奖356项(人)。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2人;国家自然科学奖授奖项目30项,其中一等奖空缺、二等奖30项;国家技术发明奖授奖项目46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44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奖项目273项,其中特等奖3项、一等奖31项、二等奖239项;授予5名外籍科学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编辑:孟繁祝)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