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马陆亭:构建全面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
2008-06-10 科学网 马陆亭

  >>高校以什么样的理念和方式培养人才,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问题,很遗憾我国许多高校在这方面含混不清、跟风严重。

  >>大众化教育和精英教育阶段的本质区别不是培养不培养精英的问题,而是培养精英的多样化问题。

  在我国,一般在本科阶段强调专业教育,而国外更多的是将专业教育放到研究生教育阶段。 

  在我国,一般在本科阶段强调专业教育,而国外更多的是将专业教育放到研究生教育阶段。在高等学校的多样化发展中,形成了两个体系的高校模式:一个重视学科型人才培养、另一个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甚至可以说,高校模式多样化的历史更是应用型高等教育成长与壮大的历史。传统大学是按学科培养人才的,强调知识的专深与创新;随着社会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强调的是专业、岗位和综合技能。为了不断满足应用型人才增长的需求,在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各种非传统的、技能型的短期高等教育机构增长得很快。之后,它们的一部分又进一步向应用型高等学校迈进,使得大学类和非大学类高等教育机构的界限日益模糊。

  教育理念:

  区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

  高校以什么样的理念和方式培养人才,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问题,很遗憾我国许多高校在这方面含混不清、跟风严重。每种理论也许都有其道理,但不同的学校需要剖析自己,看自己适合什么理论,看什么理论能使自己满足社会需求。

  面向人类心智的博雅教育和面向实在世界的实科教育,一直是教育的两种取向。经过内涵的不断丰富,在高教理论上便相应地分化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两种教育思想。通识教育由于重视完人培养,从怎么做人到思维方式;而专业教育由于直接应对高度分工的现实社会,是一种不得不进行的教育选择。

  当前,许多高等教育普及程度高的国家,在大学的本科阶段比较注重实施通识教育,而把专业教育放到研究生教育阶段。我国过去一直在本科阶段强调专业教育,近年来,一些重点大学和教育理论专家开始倡导通识教育,应该说对提高高教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由此否定专业教育也不对,二者在国外教育史上长期存在的争论恰恰说明各自有各自的生存土壤。

  通过通识教育,拓宽学生的教育基础,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实现文理贯通,但这不是每所高校都能做到的,也不是每所高校都需要的,主要适用于那些不以本科教育为就业产品的高校。

  直接面向劳动力市场的高校,需要先做好专业教育,然后通过主辅修课程教学进行一些学科结构上的拓展。

  因此,如果把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极端地比作为两极,那么一些高校可以更重视通识教育,而另外一些高校则可以更重视专业教育,整个高教体系中的各个高校按社会需求和特色不同而分布在不同的光谱带上,不能所有的高校都按一种教育思想来指导办学。

  高校使命:

  两大变化实现高教多样化

  说高等教育应多样化发展大家已不会否认,但如何去实现多样化却存在着不同的认识,要做到这点,则需要从高教发展的规律中去探询。

  首先,大学首先是世界性的,中世纪时大学即作为国际化组织而产生,其教师和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后来,高教发展出服务的第三功能,高校才逐步地方化,地方性高校在数量上所占比例越来越大。

  如今高等教育既要为全人类的公共利益服务,也要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服务,还要为地方发展服务。为地方发展服务,实质上也是其为国家和为人类服务的组成部分,这对于中国这么一个地域差异显著的国家尤为重要。我国前些年进行的管理体制改革,就是从制度建设层面对高教为地方发展服务予以的优先保证。

  其次,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工业化的实现,社会的需求逐渐多元起来,要求高校为各行各业培养人才。此时高教已融入整个社会,不能再专为原来少数的社会优越部门的“精英”岗位服务,而要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

  因此,大众化教育和精英教育阶段的本质区别不是培养不培养精英的问题,而是培养精英的多样化问题。多样性并不排斥精英,而是精英范围及数量的扩展。不同精英的知识能力要求也各不相同,人们通过专业化教育而成为社会各个领域的支撑性人才。

  培养体系:

  仍需进一步完善

  近10年来,我国高教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其快速扩张也遇到一些问题和压力。需要加强思考、适应社会,进一步完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

  在这方面,笔者认为首先要做到的是重塑高等教育的精英质量观。精英教育是高等教育的质的规定,《高等教育法》规定:高教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这高级专门人才理所当然地应被理解为社会各行各业的精英人士。

  高校大规模扩招后,国家高度重视质量工作,采取多项措施以保证和提高质量。人民群众要求的也是优质的高等教育。过去人们常说上大学难,现在说的是上好大学难,说明人民对教育的要求在不断提高。

  “骏马能历险,耕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痴于书,其文必工;痴于艺,其技必良”,这就是所谓的比较优势。教育就是要通过筛选机制和相应的因材施教,使学生的特长得到确认和开发,全面满足社会的需求。

  因此,应重建高教的精英质量观,面向规模庞大的高校正规教育全体,通过多种不同的教育模式,以因材施教的理念和方式提供各类优质教育,培养各行各业的专业或岗位精英。世界级研究型大学模式只是其中的一种,其他高校也要努力根据社会需求培养适应其市场份额最贴切的学生。

  如果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每所高校都有了自己精英或一流教育的位置,那么中国就已必然成为世界高教的强国。

  其次,要重视高校的多样化结构体系。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与高等学校的分类结构体系密切相关。对于高等学校分类体系,理论上可按分层分类的思想设计,实践中可根据管理体制规划学校使命来操作。

  理论上的分层分类设计,可按两个维度进行思考:一维按层次“教学型学院——研究型大学”框架构建,关键是安于定位、办出水平;另一维按类型“学科性人才培养——应用性人才培养”框架构建,关键是导向明确、办出特色。两种类型的高等学校在层次分类的上游可以有一些交叉,但越往下交叉越少。

  根据学校的办学使命,可以进一步提出“世界的大学、国家的大学和地方的高校”操作性分类推进方案。

  世界的大学是中央政府直接管理的大学,也是国家要建设的一流大学,包括注重科学创新的综合大学和注重技术创新的工业大学。

  国家的大学虽然也是中央政府直接管理的大学,但是那些与国家重点建设行业关系密切的多科性专业大学,它们是我国农、林、地、矿、油、航空航天等行业及军事领域的技术先导,以自身专业、技术集约化的工作为国家的根本利益服务。

  地方的高校,即以省级政府管理为主的高校,包括地方综合院校、工业或专门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地方高校要努力为地方建设服务,需要加强教育的务实性,提升学生的就业和专业谋生能力。

  无论哪类高校,都要通过严密而合理的课程体系设计,使学生的知识水平、专业技能和思维能力得到促进与开发,使学生通过严谨的学习过程获得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的真才实学。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