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李培根院士:予大学以更大担当
2012-05-28 光明日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大学不仅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的人才,而且在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国家又希望大学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扮演重要角色。这些都说明中国大学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上有了不小的担当。然而,审视世界大学产生和现代社会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大学最大的担当表现在引领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

  我们不得不承认,尽管中国高等教育水平提高显著,但大学的引领作用却不突出。其关键原因或许因为国家的高等教育理念赋予大学的担当不够清晰。改革开放至今,在重建恢复和快速发展时期,大学的科技研发和社会服务作用特别重要,今后也得长期坚持。但在今后中华崛起的进程中,中国大学理应有更大的担当——多方位引领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就像在世界历史中大学有过的担当一样。

  予大学以更大的担当,欲使大学能多方位地引领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则不仅是在科学技术方面,而且在文化、社会管理创新、甚至国家政治体制改革方面都能够让大学有意识地进行理论探索。但长期以来,大学除了在科技方面还能有所创新之外,其他方面似乎并无太多建树,更多的只是风向标而已。那种情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摸着石头过河”的时期不无道理,但是当改革进入深水区时,或者从社会发展的长时段言,大学当有引领作用。

  予大学以更大的担当,则大学不可少独立精神和自由表达,尤其是在社会发展领域。若希望大学出思想,则应该让大学有独立自由表达的氛围。大学若有独立精神和自由表达,才不致使其仅仅成为社会发展的风向标。一些于社会进步有重要意义的思想火花都会在独立和自由的氛围中迸发出来。诚然,大学的独立精神和自由表达不可避免地在其中产生某些异质思维,但人们大可不必对此担忧。一则,某些异质思维可能正是将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一二十年前的某些“异质思维”今天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一部分。二则,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快速发展应该使我们对自己的制度充满信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到人民的广泛支持,这些都足以使国家的主流价值观不必惧怕某些甚至有害异质思维的侵袭。况且主流价值观恰恰应该在异质思维存在的环境中才能更显得有生命力,社会才能更稳定。

  予大学以更大的担当,其实关乎是否能使整个中华民族更富创新和进取的精神。大学若普遍缺乏独立精神和自由表达,大学自身充其量只能成为一个工具,只能是社会的风向标,而难以成为社会前进的发动机;倘若大学难以产生指引社会前进的思想,而且使“听话”逐步变成一种文化,不断地深入到新一代的骨髓,则必将影响整个中华民族的创造力,社会也不会持久地保持活力。长此以往,中华民族有可能成为不思进取的民族。

  予大学以更大的担当,当然需要大学及高等教育界自身的反思与自觉。即便纯粹从人才培养的角度,从何种视角、何种意义上看待学生培养,则是大相径庭。过去我们更多地把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工具培养,这显然是不够的,应该真正从“人”的意义上去培养大学生。如何让学生自由发展,应该是今后大学重要的担当之一。当然,大学若能多方位引领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则更有利于学生自由发展。其实,大学是否敢于担当、能够担当,恐怕会成为大学是否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是否有格调和品位的重要标志。

  予大学以更大的担当,需要政府和整个社会的反思。毋庸置疑的是,当前中国大学或者高等教育的整体声誉明显降低。社会对大学的信任度、对教育的敬畏感也逐步减弱。这其中固然有大学及其教育本身存在的问题,但更多的却是社会环境的问题。对于政府和全社会都需要思考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大学普遍存在的某些问题之社会根源是什么?当今有些倾向值得注意:因为大学存在问题而任其地位降低,因个例而及普遍,因其某几点而推及其余,因某些问题而使之遭舆论挞伐,使其斯文尽失。倘如此,对社会则是危险的信号。很难设想,一个不再相信大学及其教育的社会,还会有多少社会互信可言,社会何以能和谐?社会对于大学,除了批评之外,更重要的是建言如何“让”大学有更大的担当。

  (作者系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