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知识服务平台的“服务”属性
这里的服务属性主要是针对机构成员个体。知识服务平台应该覆盖知识获取、管理、应用的环节。具体描述以下:
1.知识获取平台
知识获取从动机上可分为目标性知识获取和积累性知识获取。
(1)目标性知识获取
目标性知识获取就是为某一项目、某一任务,需要在短时间内获取到相关的信息。目标性知识获取是科研工作的重要内容,研究生的论文撰写、科技人员的项目实施、产品研制等都需要目标性知识获取。
目标性知识获取的文献不仅包括最新的理论,还包括专利、数据手册、技术报告等实用信息。
目标性知识获取的文献需“精读”。
目标性知识获取的最有效方案为搜索。目前大多数数据库都提供丰富的搜索功能,但遗憾的是,某个技术人员需要的文献分散在众多数据库中,因此,需要在众多数据库中逐个搜索。可以预见,提供到众多专业数据库“一站式”搜索的“元搜索”将成为未来科技搜索的方向。
(2)积累性知识获取
积累性知识获取没有特别强的目的性,是为知识积累而进行的知识获取。电视新闻、报刊、网站的浏览都属于此类。
积累性知识获取的最佳方式为订阅。
目前大多数专业数据库、网站都提供RSS订阅。新兴的微博也正以一种新型的订阅改变着“订阅”的习惯,从印刷版、邮件订阅方式,正在向移动终端发展,从期刊、网站的订阅,正在向人、专题的订阅发展。
订阅不仅仅包括纯专业资讯,也包括基金项目申报、学术会议等信息。订阅的内容不一定详实,不一定需要精读,需要不占用过多时间。微博的方式是积累性知识获取的新型方式。
2.工具
(1)参考文献管理工具
包括用户自己收集文献的分类、笔记、搜索、全文关联,更重要的是论文写作时自动形成参考文献。
(2)科研成果便捷自动申报工具
在先前的机构知识库的调查中,有相当部分研究人员把成果提交的繁琐作为不愿操作知识库的理由。目前的机构知识库存在更多的是机构需求,而机构成员从机构知识库中感受到的服务的吸引力不够大,他们提交科研成果,如果不考虑考核的原因,那么更多是义务和责任。参考文献管理软件具有文献管理功能,由于研究的延续性,大多科研人员会在论文中引用自己的公开成果,也就是说大多研究人员会把公开发布成果纳入参考文献管理范围,而且公开发表成果能在科研社交平台中提高研究人员的学术影响力,若在结识同行、群组申请获取等方面获得“加分”的话,研究人员就愿意填写个人成果。而填写的信息可以自动作为个人科技成果提交给机构,以便进行存档和管理。
(3)即时通信工具
好友、同行间、团队间的即时通信、交流。交流是人类的普遍需求,自然也是科技人员的基本需求。
3.科研社交、协作平台
科研社交主要是结识同行。目前社区网络服务SNS的流行,印证了社交是人类的基本需求,科研人员也需要专属的社区来结交同行,就共同话题进行讨论。
个人单打独斗进行科学研究的时代已经被科研协作所代替。科研项目团队、开发团队、导师和研究生组成的团队,都需要内部沟通、文献和文件分享、任务通告等。以研究生导师团队为例,每个研究生都收集了很多有价值的文献,但大多数人存储在个人计算机上,毕业之后大多没有留给导师,造成团队文献传承问题。如果在开发团队中,每个人收集的文献都能得到便捷的分享,一是可提高整个团队的水平,二是可营造出团队气氛,孕育团队文化。
机构知识库对一个机构而言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但由于机构需求和成员需求的不一致,截止目前,发展前途尚不明朗。如果能兼顾机构需求和成员二者的需求,机构知识库将进化为机构知识服务平台。
目前微博、社交网络服务、参考文献管理软件的网络化都为机构知识库的未来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理念和技术,可以预计,机构服务平台即将迎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作者单位为《电子设计工程》杂志社)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