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设计符合信息技术教育学科特点和实际需要的新教材
要实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目标和课程的有机整合,在具体实践中就必须有相应配套的新教材。依据《新课标》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在设计新教材时应致力于落实以下几点。
1.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与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信息素养的综合培养。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材设计者不能将教材定位于技术知识课堂灌输与技术训练的工具,而要求将信息技术定位为服务学生生活与学习的工具,定位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
2. 选取学生熟悉、有利于个性选择与全面发展的教材内容。从学生日常生活和学生感兴趣的角度去选取信息技术教材内容;从地区信息技术教育的实际和城乡差异的角度来选择教材内容;从教会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处理信息过程与方法的角度选取教材内容,不过分注重于某个软件的具体操作;从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前沿趋势的角度,从技术产生的原因、社会影响等人文因素的角度来选取教材内容。
3.设计多学科综合的、难易不同的探究式主题研究活动。教材应考虑设计多个不同主题的多学科综合实践活动,供不同知识水平、爱好和特长的学生进行个性化选择。同时要提供各种资源以创设学生为中心的研究性、协作性、主动性学习环境,创设“做中学”和“学中做”的条件,从实际问题的解决出发,让学生亲历处理与交流信息、创造与评价信息的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力求实现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四)教师资源是关键
信息技术教育能否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信息技术教师队伍是关键。
1.学校管理者要切实转变观念,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教师队伍的稳定。要积极引进优秀的高校信息技术专业毕业生来校任教,充实教师队伍;制定各项措施切实改善他们的地位和待遇,使他们能够安心本职工作,全身心投入信息技术课程教育教学和改革实践中;为他们开展教育教学提供一切可能的便利,尽可能满足他们对教学所需的软硬件设备以相关配套设施的合理要求。与此同时,针对信息技术更新速度快的特点,还要为教师的培训和再培训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条件。
2.信息技术教师要具备过硬的综合素质。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除了作为教师必备的一般素质外,还应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素质。
一是现代的教育理念。要使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真正落到实处,信息技术教师必须首先转变观念,要将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模式真正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去。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活动空间,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逐步学会适应环境的变化,学会在自主的学习空间中生活。但要注意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并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学生创设的自主空间不能成为“上机任你玩”的游戏课堂,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面临比较复杂的问题和任务时,应如何进行主动探索和自主研究,并最终学会学习。
二是熟练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完善的知识结构。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新兴基础工具课程,首先要求教师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技能。这里所言及的技能,不仅仅局限于电子信息技术,还包含很宽泛的实验技术、研究技术。首先,教师要能够利用各种设备、器材、工具(其中包含计算机与网络、先进的数字化仪器等现代甚至前沿的软、硬技术)和信息资源(如文字材料、书籍、音像资料、各类软件与多媒体课件以及各种网络信息等)。其次,要能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媒体和教学模式,实施既定的教学方案,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再次,教师要具备多媒体课件制作与开发的能力。在自身所具有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对各种各样的“原始材料”进行加工,改变以往“有什么教什么”一成不变的授课方式。
三是较高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教育教师应有的信息素养包括:?筛选获取信息的能力。能够根据自己的教学要求,通过各种媒体,如互联网、书籍、报纸、电视等,或者自己亲自参与调查、与人交流,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寻找、发现、收集有用信息。?整理鉴别信息的能力。将不同渠道获取的信息进行筛选鉴别,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对信息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将有效信息重新整理组织、存储。?利用信息的能力。能够利用所掌握的信息分析、解决教学和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并利用各种信息技术传递信息,加强与他人的联系、协作。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缺少现成的教育教学经验供我们借鉴,而且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门飞速发展的技术,作为这门课的教学也应在不断实践中总结经验,寻找规律,探索信息技术教育生存和发展的更大空间。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