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选择处理器?
当应用确定后,也会进行相应的处理器选择。如果该用户多以计算密集型应用为主,那么英特尔至强5600系列服务器处理器会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至强5600系列处理器采用32nm制程工艺,这是英特尔处理器中首批采用该工艺、并最多集成了六个内核的芯片产品。除此之外,该系列处理器集成了上一代产品的智能计算特性,如使用英特尔睿频加速技术、英特尔超线程技术等。
在具体的时钟频率和功耗方面,至强5600系列中高端四核型号的最高主频可达3.46GHz,封装功耗为130w;高端六核型号的主频可达3.33GHz,封装功耗问95w。低电压版的四核及六核处理器功耗仅为40w和60w,该系列处理器已经成功打破12项与双路系统相关的性能纪录。
而用户如果多为内存敏感型应用,则可以选择以至强7500为基础搭建的胖节点进行测试。凭借相当于至强处理器7400系列8倍的内存带宽,以及每个处理器搭配的16根内存插槽带来的相当于前一代产品4倍的内存容量提升,至强7500系列在四路服务器平台中能够支持高达1TB的内存容量,而整体性能平均比上一代产品提高三倍之多。
至强处理器7500系列是首款具备机器校验架构恢复功能的至强处理器产品,该功能可让处理器与操作系统和虚拟机管理器协作,将系统从致命的错误中恢复出来。而此前此功能仅用于安腾处理器和一些RISC处理器产品中。
测试程序规模:可在一个节点上执行,可以放在一个节点的内存里执行执行时间大概在1000s左右,清华大学在气象预报领域应用多一些,选取这样的应用程序来测试,因为评测本身也与开销,因此不用选取耗时过长的应用。
测试技巧:采用相对性能法,将测试程序在一个参考系统上的执行时间作为参考时间,将测试程序在待测系统上的执行时间与参考时间的比值作为该测试程序在该系统上的性能;系统的整体性能为所有测试程序在该系统上性能的几何平均。
陈文光教授认为,对于这种评测应当避免理论峰值、Linpack性能等性能指标的不足,根据实际使用的应用程序来测试,测试单个节点可以对CPU内存选型给予很好的指导,对网络的选取已经有相关技术可预测并行程序的性能。
要点指标:优化及未来的移植成本!
尽管本文所谈的是HPC硬件的选择,但是在选择过程中绝不应该放弃对软件优化以及软件移植成本的考虑,陈健表示,HPC的选择绝非硬件的单纯增加,尤其如果要更换平台的话一定要将软件代码以及软件优化、代码移植的成本和日后应用考虑进去。
考虑到全球超级计算机Top500榜单的分布优势,以及笔者对国内能源行业的应用状况了解,拥有一套共用工具的英特尔架构会是理想的选择。
这套工具也是为什么在这期Top500榜单中基于英特尔处理器的系统能取得靠前的位置的一个原因。刚刚上任的英特尔公司高性能计算业务总经理Rajeeb Hazra介绍说,如果大家也跟踪过此前的Top500 的话就会发现,排名靠前的系统趋势已经从只跑一个应用、负载一个应用,到现在负载越来越多不同的应用。
因为I/A架构系统跨多个应用程序的能力非常强,服务于多个不同应用特征程序能力非常强。随着TOP500排名靠前的系统会越来越多用于承载多应用,IA架构的系统应当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英特尔有一个非常大的优点就是能够随时倾听用户的声音,无论是至强搭建的HPC集群还是MIC要解决的并行应用,他们注意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能不能提供一套工具,将这看起来不同的平台上的应用编程环境统一起来。
英特尔希望无论对至强还是一个集成众核的架构的用户来说,用来进行代码优化、应用调优的是同一套工具,用来协调多核以及众核的任务,前任高性能计算业务总经理Richard Dracott认为,“只有软件这部分才是我们的核心价值,因为我们会帮助客户用集成众核的产品去适应高度并行的应用,并且在代码方面付出极少的代价。”
而陈文光老师的测试方法也正好是“真实的应用程序性能最重要”的体现,不过无论是哪种方法,根据实际性能选择硬件都应当是最应该被优先关注的一点。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