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校业务达成跨部门协作
我校每年6、7月有近7000名统招生离校,同时每个季度都有硕士生离校,每月都有博士生离校。学生离校涉及到10多个部门的业务处理。在学校传统的管理模式下,每个部门只会在自己部门MIS系统中建立学生离校跟部门业务相关的处理模块,而绝对不会涉及到其他部门。因此学生需要穿梭于各个部门来办理自己的离校手续。这样的状况下,用户的满意度在信息化时代就无从谈起。
网络中心针对对离校业务设计出一套新的跨部门流程再造系统,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满意度,另一方面大大降低各部门繁重的工作量。业务流程重组模式如图2所示。
仅从图中,我们很难看出这样一个系统能提高用户的满意度。图中缺少如下的业务现状描述:网络、图书、财务、部分学院、校医院、体育用品等仅少数学生(平均不到10%)需要办理业务;绝大多数学生只需要退宿,导师在校内信息门户签署同意意见,学生领取两证及派遣证。
该系统极大地减少了80% 学生办理离校手续所涉及的业务部门数量,部门工作量也大大减少。自2008年该系统上线后,财务、图书等部门无须专项办理学生离校业务。
我校建设完电子离校系统后总结出以下的经验:1.如果我校没有数字校园平台,任何人都无法从信息化层面设计和实现流程再造;2.流程再造首先是提高教师和学生(用户)的满意度;3.流程再造之前,各个可独立运行的MIS系统具有较高的成熟度;4.流程再造需要校领导和各有关部门领导大力支持才能实现共赢。
一卡通平台轻松提供自助服务
我校校园一卡通平台是基于数字校园平台来建设的。校园一卡通平台所有用户和身份由数字校园平台自动导入,用户启用和停用由数字校园平台统一管理。举例来说,教务处突然增加某个3+2+X或者交换学生信息,只需要在教务系统录入后,身份和用户信息一小时后会自动同步到网络中心的数字校园平台,数字校园平台按照学校的编码规范处理,几小时后就同步到校园一卡通平台中。新教工、统招研究生均与此流程一致。一旦学生(新教工)需要使用校园卡,仅须向校园卡卡务中心报出自己姓名或身份证号或相关身份编号即可。校园卡系统无须人工录入用户信息,也无须人工启动或者停用用户校园卡。所有处理均自动完成,全程无须人工干预,极大地规范了用户管理,同时提高了效率。
校园卡的消费、金融、收费等功能由一卡通相关系统在一卡通内网完成。其他基于校园卡身份识别的功能均基于数字校园平台开发。例如,老生使用的注册系统、电子离校系统、网络自主业务系统等,均可以不依赖一卡通专门设备来实现,极大地降低了校园一卡通系统普及成本。
我校校园一卡通系统目前除了常规的就餐、借阅、圈存、缴费、洗浴、购物等功能外,还自行开发了主要系统,包括:1.毕业生照片采集辅助刷卡系统(无须学生填涂机读卡);2.学籍注册系统(含统招本科生和研究生);3.手持WIN CE终端的刷卡身份识别系统(单终端硬件成本不到4000元,用于教工冬季锻炼和大门查证等);4.电子离校系统(有200余台刷卡读卡器安装在学院、书院和宿舍);5.校门及宿舍楼身份识别系统(50台PC带读卡器);6.自主查询一体终端(10台,实现网络IP查询、NetID密码重置、新生照片核对等功能);7.基于OpenCV的人脸识别照片采集系统(用于数字迎新);8.自助缴费系统(主要是网络入网费用和虚拟ADSL缴费);9.研究生成绩单自助打印系统(提高学生和研究生院的满意度)。
以自主缴费系统为例说明流程改造的过程。改造前学生需要亲自携带证件到网络中心填表,到财务人员处缴费,网管分配地址,打开端口后才能上网。预计前后需要一两个小时(开学时排队现象很严重)。改造后,学生自助开通,自助缴费,全程无须到网络中心。
以上系统同时需要依靠数字校园平台和校园一卡通系统才能正常运行,均为网络中心自行设计开发,并已成功应用到校园中。部分业务得到了业务部门的极大认同。如研究生院管理学籍的部门,之前有10多个部门需要他们人工提供数据,目前已经全部实现系统自动提供或分发。这些流程再造工作均在该部门中,甚至在学校整体信息化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作者单位为西安交通大学网络中心)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