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被监控、心理压力大
电子学生证面临三质疑
电子学生证方便了学校的管理,架起了家校沟通的桥梁。
一位李姓家长表示,电子学生证除了能知道女儿进出校门的时间,通过电子平台还能收到老师发来的短信,包括学校的活动、孩子的考试成绩、名次等,“这能让我了解女儿在学校的情况,哪门功课好,哪门功课弱,一清二楚。”
李先生说,办理电子学生证与手机绑定是家长自愿的,不少家长都觉得很方便,“我认识一个学生家长,他们家四个人都办理了电话绑定,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手机都能收到孩子的信息。”
虽然很多家长、学生表示电子学生证很方便实用,但也有反对的声音。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家长表示,每天都来接送孩子,对孩子的行程都很清楚,没必要每天收到这样的短信。
一位高三的走读学生表示,学校把考试成绩、排名都发短信告诉家长,让他感觉压力很大,“有时候考差了,本来心里就不舒服,回家还要面对父母,很难受。另外,还要把我们在学校的活动告知家长,就像是时刻都生活在监控里一样。”
从运行一个月来看,对电子学生证与家长手机绑定质疑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部分家长认为对孩子的情况已经很了解,没必要每天收到提示短信;二是绑定后每月要从家长手机中扣除10元的信息服务费,也是一笔经济负担;三是一些学生感到生活在监控里,不仅心理压力增大,而且有些时候还与家长产生摩擦。
“需要知道”VS“合理期待”
学生信息尚存法律空白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提高教育的科学化水平和质量,既是教育适应信息化社会的新要求,也是一种必然趋势。电子学生证是一种有益的探索,未来更可以考虑以此为基础分析学生的特征,更好地因材施教,大的方向是值得肯定与提倡的。
但也要注意到,争议的焦点就在于哪些学生信息该告知,哪些信息不该告知,这是家长和学生对信息权“需要知道”与“合理期待”的矛盾。一方面,父母作为孩子的监护人,负有教育抚养的法定义务,他们对学生的信息“需要知道”,学校、教师作为管理者和教育者,也“需要知道”;另一方面,个人信息权是一项基本人权,它事关一个人的自由、尊严和安全,学生当然有个人信息、特别是涉及个人隐私信息得到保护的“合理期待权”。
当下,我国的信息化进程需要加速,个人信息的保护力度更需要加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仅哪些信息该采集哪些信息不该采集存在争议,而且还不时见到公民或者学生个人信息被非法泄露,甚至被转卖的新闻。
虽然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健全,但类似电子学生证的教育信息化又不能等待。因此,笔者建议,学校在大胆探索的基础上,一定要重视各方的质疑,一则可以先借鉴国外的相关法律法规,以最大的限度尊重学生的“合理期待”,尽量先将相关信息用于学校的教育教学本身;二是建议国家和地方立法机关,尽快制定有关个人信息的全国性的或者地方性的法律法规。
相关链接
在一些发达国家,有《隐私法》、《个人信息保护与电子文档》、《个人信息法》、《信息自由与隐私保护法》、《关于规制个人隐私保护与跨境个人数据流通的建议》等一系列适用于全体公民的相关法律法规。在教育领域也有相应的法规,如美国在1974年就制定了《家庭教育权和隐私法》,对学生信息的收集、知悉、修改、公开、救济、限制等做了详细的规定。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