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应该如何应对?
李克东认为,目前我国与发达国家在教育技术方面的差距在于理念,技术和实践性。
第一,虚心向外国学习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加强实践,少说空话。他建议在全国选择几所高校和几门课程进行基于Web2.0的教育改革实践。
第二,进一步构建教育技术人员队伍。队伍的人员范畴可以扩大到教务处、学科教师、网络中心等人员。
队伍建设的内容不仅仅是提高教育技术人员自身素质,更要站在学科交叉的高度上进行整个教育队伍的建设。
第三,向管理部门申请课题,写报告;在相关刊物上发表文章,利用舆论扩大影响。
教育改革新探索
在Web2.0时代,用户既是内容的消费者,也是内容的制造者,因此为在大规模办学中适应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满足个性化、协作式学习的需求,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及相应的教学模式与学习模式,成为传统大学教育必须探索和尝试的路径。Web2.0下的学习与教育,为传统教育的决策者和实施者提供了新的想象空间和探索空间,这也是为什么当前教育界正在积极进行此方面理念和技术应用新探索的原因所在。
理念的探索
面对教师教学观念亟待改变的现状,华南师范大学的焦建利幽默地说:“学生是‘数字原住民’,而教师只是‘数字移民’,甚至是‘数字难民’。这些家伙说什么语言,我们不知道,而我们却要用另一种语言去教育他们。”在这种形势下,他认为如果将新的技术手段与教学方式相结合,那么教师一定能将内容讲得更加吸引学生。
而对于教师的所起的作用,李克东表示,教师需要做的是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构建知识体系,进行知识管理。他曾经要求他的研究生认真阅读一篇英文文章(这篇文章里包括了10个内容)之后,提出两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放到BB9.1平台上,在所有学生将问题放上去之后,他又要求他们挑出四个最重要的问题进行探究。这种构建方法不再按照原来的框架进行。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体系。学生的学习结果也证明这种改革是有效的。而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管理,就是让他们在自己的脑子里构建“概念图”,了解自己学到的知识存放在哪里,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是什么,将大问题切分成小问题,进行深入探究。
课程与教师都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内容。课程如何改变同样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中山大学网络与信息技术中心主任郭清顺认为,研究Web2.0时代的新课程理论,可以借鉴组织学的理论,组织学强调的是要有目标、成员和结构。同样地,课程也有目标、内容和结构。为了实现目标,就要有运作机制,这个机制就是教和学的机制,“教”该怎样做,“学”该怎样做,再将教和学这两个过程融为一个大过程。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