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人民日报:引进人才不能只图虚名

http://teacher.eol.cn  来源:  作者:人民日报  2011-10-27  字体:  

  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的吸引人才大潮中,有一种不良倾向值得警惕:不是看其实际的科研能力,而是过分看重名头。除了不惜重金争抢声名显赫的老院士外,一些地方还高调引进高龄的诺奖得主。

  科学家固然不能以年龄论英雄,但科学研究却不能不考虑年龄。从事国际一流的前沿性研究,不仅需要及时查阅迅速更新的大量文献,还需要旷日持久的科学实验,既离不开活跃的思维、敏锐的观察,也离不开充沛的体力。翻看诺奖得主的研究履历不难发现,几乎所有获奖者的成果,都是在中青年时代完成的;60岁以上获得重大发现的,世所罕有,更不用说70岁以后了。

  针对过度推崇甚至迷信院士的现象,已故科学家、两院院士王选曾经说过:“错误地把院士看成是当前领域的学术权威,我经常说时态搞错了,没分清楚过去式、现在式和将来式。”他更以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我38岁,站在研究的最前沿,却是无名小卒;58岁时,成为两院院士,但是两年前就离开了设计第一线;到现在68岁,又得了国家最高科技奖,但已经远离学科前沿,靠虚名过日子。

  国际知名科学家丘成桐先生也深有同感。针对“做学问越老越好”的错误观念,他在题为《中科院在新时期面临的挑战》的文章中说:“好的研究是年轻人做出来的,也影响到年纪大的人的学问……一个人做研究的能力到了高峰后自然会衰退,假如能指导年轻人,与年轻人切磋、互相激励,反而对自己的研究有好处。所以,往往有年轻人聚集的地方,年纪大的人做得也好一些。”

  下大力气引进“领军人才”,不是为了撑门面、讲排场,而是通过他们踏踏实实的研究,切实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解决生产、生活中存在的重大现实问题。某些地方和单位只看名头、不注重实际能力,不惜巨资吸引所谓“国际顶尖人才”的做法,显然与国家吸引人才的宗旨背道而驰。

  科学研究、科技创新离不开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引进人才同样如此。只图虚名、好大喜功,除了能满足虚荣心,恐怕很难产生真正的原创成果、一流技术。这种错误做法不仅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而且还会把真正的领军人才拒之门外,害莫大焉。

  要想在引进人才中杜绝这种重名轻实的面子工程、政绩工程,除了要破除“越老越好”和好面子、讲排场的错误观念,恐怕还得在责任追究上动真格:对引进的人才进行严格的绩效考核,如果几年下来达不到预期目标,除了让本人下岗,更要严格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

收藏此页   好友分享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内容推荐

每周四发刊中小学教师招聘电子周刊

eol.cn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京ICP证140769号 | 京ICP备12045350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236号
版权所有 北京中教双元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EOL Corporation
Mail to: webmaster@e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