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综述 > 综合专题 > 中国教育回顾 > 相关报道
教育纪事:女教师斯霞爱的教育 薪尽火传
2009-09-04  中国教育报  

字体大小:

  大爱只关乎本心

  储继芳曾记得斯霞说起过一个第二届“大改班”的学生。这个学生家里经济比较困难,平时学习挺用功,但不知为什么,他写的字总有错,不是多一笔,就是少一画。斯霞怀疑他看不清黑板上的字,就带他去检查。结果发现,他左右眼的视力只有0.1和0.2,要看清楚就必须配眼镜。可是,眼镜是“奢侈品”,会不会给他的家庭造成负担呢?斯霞想自己掏钱帮他配一副眼镜,又怕被人说是用资产阶级“母爱”毒害学生。考虑再三,为了让这个学生能好好学习,将来成为有用的人,斯霞还是给他配了一副眼镜。

  储继芳觉得,当斯霞和学生在一起时,她的注意力、情感、才智等都集中在学生身上。“在斯霞的眼中,学生就是学生,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爱学生,就是为了教育他们成才。所以自然而然地,她就把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丢到一边。”

  然而,在当时的意识形态下,在阶级斗争扩大化的背景下,教师的良知和灵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

  上世纪60年代初,全国上下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学雷锋运动。按照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雷锋日记里的“敌人”主要是“民族敌人”和“阶级敌人”。雷锋同志是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他可以对“民族敌人”和“阶级敌人”“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可在学校里,什么成分什么出身的学生都有,教师也要做到爱憎分明吗?要把学生和其亲人在运动中的命运挂钩吗?

  《斯霞和孩子》中3个学生之一的于虹,就是斯霞在这方面遇到的最典型的情况。据斯霞第一届“大改班”的学生金南萍回忆,于虹的父亲在运动中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后来“畏罪自杀”,母亲也挨了批斗,精神上受刺激很深。

  那时,这样家庭的孩子别人是避之不及的,斯霞却把于虹带回家,亲自照顾她。在斯霞仅有的8平方米的小屋里,于虹一住就是一年。斯霞让她的4个子女自己睡,自己带着于虹睡。金南萍激动地描述当时学生们看到的场景:“连于虹身上穿的衣裙都是斯老师买的。可以说,斯老师对于虹比对哪个学生都要好!”

  “文革”中,斯霞因为同情“反革命子女”,阶级立场不分,遭到了严厉的批判,还被强行戴上了“修正主义黑样板”、“反动学术权威”、“童心、母爱、人性论、阶级斗争熄灭论的代表人物”等一顶顶大帽子,更被断然剥夺了上讲台的权利。

  受到大环境的影响,第二届“大改班”学生也写了一些批判斯霞的大字报。一个偶然的机会,学生吴光美无意中看到了以下一幕——斯霞看过学生任小梅写的大字报后,别的没说什么,只对任小梅说了一句:“你过来,上面有一个错别字。”

  “面对批判自己的大字报,斯老师想的居然是检查错别字!后来,任小梅对斯老师很愧疚。斯老师丝毫没有怪她,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你是要革命,要进步,你还小,你才参加批判的’。”想起往事,吴光美唏嘘不已。 

  师爱永恒

  1979年4月13日,笼罩在斯霞头上长达十五六年的“阴云”终于被一股清新的风吹散了。在全国第一届教育科学规划会议最后一天,教育部副部长张承先代表教育部正式为“母爱教育”平反。同时,张承先肯定地说:“教师爱护学生是完全应当的、正确的!”

  此时,斯霞已年近古稀,回到学校,她只想“尽最大的努力,担负最大的责任”。

  组织上让她担任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她推辞不就,一天也没有去。“我只会做小学老师。”她的“托词”就是这么朴素的一句话。

  杨林国,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前任校长。2004年1月12日,他在自己的校长任期里送走了斯霞。他看到了太多令他感动的场景。通过对斯霞教师生涯的追溯,他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论文,这也是目前国内唯一一篇研究斯霞的博士论文——《追寻教师美德——斯霞教师德性解读》。

  在博士论文的访谈中,杨林国无意中记录了一个既矛盾又耐人寻味的现象:学生们各自认为的斯老师最喜欢的学生不是同一个人。金南萍认为斯老师最喜欢于虹,而在刘红的记忆里,斯老师对李庆(原名李庆莲)最好:“到后来,李庆遇到什么事,第一个找的还是斯老师。她婚姻遇到了挫折,也经常找斯老师,斯老师总是开导她,真是把她当女儿看。”

  那么,在李庆和王党生看来,斯老师会不会又是对刘红最好呢?

  翻阅杨林国的访谈记录,刘红这个自称为最普通的学生,也有许多被斯霞老师额外关注的细节。

  小学时,刘红得了沙眼,总是眨眼睛、挤眼睛,斯霞细心地发现了,带她去检查。家里孩子多,母亲想不到要给她配一块专用的毛巾,斯霞专门给她买了一块新毛巾,教她要用肥皂洗、太阳晒,及时消毒。

  40岁那年,刘红和丈夫发生了激烈的矛盾。当时她单位的效益也不好,孩子还小,情绪非常低落。李庆知道她的情况后,就告诉了斯霞。回忆起当时的情形,刘红充满感激:“斯老师急得不得了,多次让李庆带话给我,叫我去,还告诉我:一个家庭最重要的是稳定,是把孩子培养好。反复叮咛,直到我的情况好转了,她才放心。”

  1990年,斯霞80寿辰。第一届“大改班”学生王党生邀请同班同学一起去给斯霞拜寿。刘红觉得自己“混得没出息”,不好意思去见老师、同学。王党生把话转述给斯霞,斯霞听后赶忙说:“我培养的就是普通人,只要每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作出贡献,他就是有价值的人。”听了这话,40多岁的刘红像小学生得到了鼓励一样,信心十足地参加了同学聚会。

  “我们班这批人好像没什么人当特别大的官,也没有人干违法乱纪的事情,但我们在各自单位都是骨干。我们认认真真做事,堂堂正正做人!这就是斯老师对我们最大的影响。”王党生如是说。

  “斯老师对学生的爱是博爱,她爱每一个学生,她对每一个学生都非常了解、非常熟悉。”金南萍觉得像斯老师这样的老师就算在今天也实属难得。

  70多年前,夏丏尊先生在翻译亚米契斯《爱的教育》一书时,曾把教育比作挖池塘:“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杨林国认为,斯霞给予学生的爱是以尊重、平等、宽容、关怀为基础的,是坚定而不可磨灭的爱。

  如今,斯人已逝。斯霞老师化作了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那座半身像,笑盈盈地守候在校园里,深情地凝望着自己喜爱的孩子们。

  塑像的红色基座上,由斯老师亲笔题写的“敬业爱生”四个大字,早已深深镌刻在敬佩她、热爱她的所有人的心上。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教育纪事:2004年中国文化大规模走出国门
· 教育纪事:夏令营“较量”背后的时代反思
· 教育纪事:市场大潮下的“南墙”变迁
· 教育纪事:迈向世界一流大学的国家战略
· 教育纪事:高考招生改革从波折走向光明
· 教育纪事:张华救人引发生命价值追问
· 教育纪事:中国博士,百炼“出炉”
· 教育纪事:重启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
· 教育纪事:恢复高考 牵动历史的制度变革
· 教育纪事:中国留苏学生追忆留学的燃情岁月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