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心的董亚宁首先注意到一些质疑的声音,有人问“这群塔尖上闪耀的麦芒在短短两周里,能给乡村的孩子们带去什么”,有人评论“大学生短期支教是一场乡村假期旅行运动”,有人说“很多孩子都是在‘被支教’”,也有人坦言“学校疲于应付而又不好意思拒绝大学生”……
董亚宁并没有一听了之,为了深入探究目前大学生短期支教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他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从2009年12月开始,依托“千里草助学计划”,展开了一系列调研,希望能够探索出科学有效的模式,为大学生团队开展短期支教活动指引出路。
董亚宁的团队选取了3支大学生支教社团在甘肃成县及会宁20所学校短期支教项目点的400名中小学生、40名教师、100名大学生志愿者以及两个相关政府部门、两家基金会为调研对象。
调研结果发现,目前大学生短期支教现状果然不容乐观:近73%的大学生把支教当作一堂必修课来看待,但就是很难联系到愿意接受的学校;近62%的校长坦言先前支教的大学生给学校带来了些不良影响,致使他们不再信任大学生支教,不得不找借口来推脱;78%的受教学生为大学生哥哥姐姐“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感到遗憾和苦恼。
就支教大学生团队而言,在支教前期,团队准备往往不足半月;团队的支教地点变更快,有80%的团队每年更换支教地点;有55%的支教团队每次支教超过15人,造成学生少、大学生志愿者多的情况;支教的具体内容是临时决定的,有80%的团队采用的是边教边备课形式;支教大学生团队主要以在校的本科生为主体,90%的支教大学生团队以大一、大二的学生为主,社会实践经验尚浅。
就支教大学生志愿者而言,近80%支教大学生在支教前没时间准备支教内容,其中大多数由于寒暑假支教前期准备与准备期末考试相冲突造成,缺乏准备给支教大学生造成了心理压力,使他们无法适应从一个学生到老师的角色转换,站在三尺讲台难以开口、不知道教什么、控制不了课堂纪律等等;支教大学生近90%只参与一次支教,并且支教后再不过问;86%的支教大学生不明确支教的内容;65%的支教大学生对当地环境不适应、与当地受教学生和其家长沟通不畅等,在偏远山区及高原地表现尤为突出。
|